七月流金,青春如歌。亳州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系“電波鄉韻”鄉村振興實踐團一行,懷揣科技報國、服務鄉梓的熱忱,深入譙城區十河鎮大周村,開展了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緊扣“黨建引領、科技惠民、文化育人、產業賦能”四大維度,以專業技能為筆,以青春激情為墨,在大周村的土地上書寫了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活動得到當地村鎮的大力支持與幫助
黨建領航聚合力,校地聯動夯根基
實踐伊始,一場校村對接座談會便錨定了方向。十河鎮黨委副書記劉沐以“高校智力如活水,注入鄉村振興田”的比喻,點明合作深意。實踐團與大周村共繪發展藍圖,并積極參與“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引領示范的實踐密碼”專題黨課學習。莊嚴的國歌聲在黨群服務中心回蕩,青年學子在理論滋養與信仰淬煉中,筑牢了服務鄉村的思想根基,“黨建紅”成為貫穿實踐的靈魂底色。
實踐團成員學習黨課
科技惠民顯擔當,專業所長解民需
7月2日,實踐團在李泰老師指導下,將專業技能轉化為惠民實效。維修臺前,萬用表精準檢測,電烙鐵嫻熟焊接,學子們化身“家電醫生”,成功“治愈”故障家電20余件。當王大爺家的電扇重新送出清涼,他由衷地喝彩與同學們浸透汗水的笑容,共同構成了鄉村里最動人的“科技藍”圖景,彰顯了高校學子的實干擔當。
家電公益維修活動精彩瞬間
急救護航新風尚,銀發課堂傳技能
聚焦“一老”,實踐團于7月3日將急救課堂搬進十河鎮敬老院。“手掌根部重疊,按壓深度5厘米”,“一看二喊三呼救,四胸外按五通氣”的口訣朗朗上口。成員們耐心示范心肺復蘇(CPR)要領,72歲的張奶奶在成功完成練習后感慨:“這比看電視學得更實在!”沉浸式教學讓多位老人掌握了基礎急救技能,銀發長者專注練習的場景,為鄉村生命安全教育寫下了生動注腳。
CPR急救技能現場演示
童心課堂燃夢想,科普藝教播火種
7月4日,村委會化身奇妙的“童心課堂”。大氣壓強實驗讓紙巾托起滿杯水,引得孩子們驚呼連連;繪畫課上,“金黃麥田托舉彩虹橋”的未來鄉村躍然紙上;編程啟蒙中,代碼拖拽讓數字精靈在屏幕上起舞。這堂融合科學與藝術的“三段式”科普課堂,以繽紛的“童心彩”為筆,在鄉村兒童心田播下了探索與創造的火種。
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的歡樂合影
產業調研探路徑,電商賦能謀發展
為探尋產業興村路徑,7月5日,實踐團深入“潤耕天下”現代農業園區。成員們實地調研“農業體驗+文化展示+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結合電子信息技術與文旅規劃專業知識,積極研討農產品品牌打造與智慧鄉村建設方案,以“產業金”解碼大周村的振興密碼,貢獻高校智慧。
成員參觀了解農耕文化
云端拓銷新陣地,電波傳韻助農興
7月6日,直播間成為助農新舞臺。“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大周村古法壓榨的純香菜籽油。”成員鄒晶晶熱情推介,羊肚菌等特色農產品吸引數十人次咨詢。大周村直播基地負責人高度評價:“大學生讓我們的好產品‘走’出了新高度!”實踐團借力“電波”,架起云端橋梁,助力鄉土特產香飄更遠市場。
直播過程中熱心介紹當地特色產品
長效賦能謀新篇,青春接力向未來
六日躬耕,碩果盈枝。累計維修家電20余件、服務村民50余人次;老人床頭多了急救手冊,孩童書包里添了科學筆記——點滴改變見證著實踐的深度。更可貴的是,團隊指導老師劉歡歡、岳遠遠提出的“將實踐基地扎根大周村”的倡議得到熱烈響應,校村雙方就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達成共識,推動高校智力資源持續“下沉”,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青春動能。
實踐團成員們在離村前合影留念
離村時刻,朝陽映照著隊旗上“電波傳鄉韻青春振鄉村”的誓言。此次實踐不僅是亳州學院學子服務基層、奉獻青春的生動縮影,更成功搭建起校地協同育人與長效賦能鄉村的新平臺。當青春智慧持續澆灌這片沃土,大周村,乃至更廣闊的鄉村大地,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振興之花。
(通訊員 張翔)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