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精準掌握農村土壤環境狀況,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6月27日至30日,滁州職業技術學院食品與環境工程學院“色譜分析興趣小組”的成員們來到滁州市全國文明村鎮——姑塘村開展土壤污染物檢測“三下鄉”實踐活動。
精準對接需求,搭建服務橋梁
第一天,實踐團隊首先抵達姑塘村委會,與村兩委舉行座談。帶隊老師王磊明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專業檢測,尤其是針對苯并噻唑類等與工農業活動密切相關的一類新興污染物開展分析,為該村能夠培育出更多優質高產的農作物提供系統科學的依據。”
交談中,實踐團隊了解到該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以及常用的肥料和農藥,并結合苯并噻唑類污染物的來源,初步分析土壤潛在風險點。
學生代表胡婉婉詳細介紹了苯并噻唑類污染物的危害性以及可能的污染途徑,同時普及了土壤污染防治知識,引發了熱烈討論。
村書記曹文宏說道:“你們提到的苯并噻唑類污染物,生物累積性強、難降解,它們一旦進入土壤會改變土壤的性質,使農作物減產,危害如此嚴重,讓我們意識到土壤保護得更精細才行。”并就相關問題深入咨詢,師生們結合專業知識一一解答。
田間采樣規范,守土不留死角
在村農業技術員的帶領下,實踐團隊前往田間采樣。村西頭的水稻田和玉米地上,學生們嚴格按照土壤采樣要求規范采樣,采集0-20厘米耕層土壤:“這個深度是農作物根系主要活動區,也是苯并噻唑類污染物易積累的區域。”
當看到附近有一處面積較大的河水時,考慮到大氣中的苯并噻唑物質會隨著雨水聚集在河水中,再遷移至周圍土壤,實踐團隊在河水畔又采集了多份岸邊土壤。
在近兩個小時的考察、研判和選址中,共采集土樣27 份,其中18份來自農作物主要種植區。
實驗室里英姿颯爽,檢測數據盡顯擔當
回校后,實踐團隊立刻投入到土壤檢測工作。團隊成員首先對土壤樣品進行制備,學生杜峰介紹到:“我們首先將土樣陰干、研碎后過篩,然后取適量土樣并加入提取溶劑,經超聲提取、吸附劑凈化、氮吹濃縮后過微孔濾膜制得樣品。”
制備好樣品后,團隊成員按照優化好的檢測方法,啟動高效液相色譜儀開始檢測。團隊成員緊盯電腦屏幕上的色譜分析圖,認真記錄并反復驗證數據,經處理后形成檢測報告。6月30日,姑塘村迎來了喜人的消息:27份土樣均未檢測出目標污染物,說明姑塘村土壤生態良好。聽到這一消息,村民們無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紛紛表示更有信心種植出優質高產的農作物。
實踐賦能成長,青春助力振興
此次活動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學生們表示:“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土壤的質量直接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作為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學生,我們應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守護好一方凈土。”
接下來,實踐團隊將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進一步拓展該項目在更多領域的應用研究,確保服務鄉村振興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