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國家文物局國家古跡文物保護項目——歙縣整縣推進項目”在歙縣揭牌。
此前,財政部設立“彩票公益金國家古跡文物保護整縣推進項目”,并在全國選取了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安徽省歙縣兩個文物較為集中的區縣,實施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試點。
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尚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的文物,但也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歙縣文物事務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紹,各級政府均設有一定的文物保護資金,使縣級以上文物得到有效保護。然而,大量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由于資金匱乏而缺乏系統保護,面臨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的問題。
“選擇歙縣作為試點地區,是希望能夠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全國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提供借鑒。”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陶誠說。
歙縣自秦朝置縣,有“天然博物館”“文物之海”等美稱。據統計,全縣擁有不可移動文物378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去年11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歙縣簽訂項目資助協議。根據協議,歙縣可獲得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資助5000萬元,專門用于補助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繕。
為利用好項目資金,歙縣制定出臺了《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集中連片保護修繕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共涉及804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總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該方案還對項目的申報主體、申報程序、施工單位資質以及資金的使用、管理等均作了具體要求,并明確在2027年前完成對804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以及周邊環境的治理、基礎設施的完善等內容。
“通過申報,我們確定了漁梁村、徽州古城、鮑家莊3個重點片區和瞻淇村、三陽村、葉村等13個輻射片區。”周虎說,重點片區將重點修繕,并作為新產品、新場景進一步豐富歙縣古城的旅游業態。13個輻射片區將以保養修繕為主,并借此機會加快村史館、紀念館、展覽館等鄉村類博物館的建設,進一步豐富鄉村文化內涵。
“我們將以傳統工藝為魂,以現代技術為翼,確保每一處建筑形制、結構、風貌的原真延續,筑牢徽州文化基因庫的物理根基。”歙縣副縣長吳文斌表示,將以守護為基,全面實施804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歙縣還將創新打造20個保護利用樣板案例。“遴選20處文物建筑,通過植入文化展覽、非遺工坊、研學基地等業態,實現‘一屋一策、一村一品’。”吳文斌說,將以示范案例為引擎,探索未定級文物“活態保護”路徑,努力為全國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 本報記者 袁中鋒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