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 2025-05-07 第一版
又到了一年春夏之交,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在此舉行。海內外兩千多家企業、近兩百所高校院所參與,對接金額破千億元,成為一場創新鏈對接產業鏈的盛會。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2025年開年以來,安徽這個地處長三角和中西部交匯點的科技大省,科創動能持續噴涌:“人造太陽”創造“億度千秒”新世界紀錄,實現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祖沖之三號”問世,再創全球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在集成各種現代技術的汽車產業領域,安徽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量一季度均躍居全國第1位,實現歷史性跨越......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江淮大地有何不同?安徽科創何以攀峰?
加速攻“尖”,前沿成果密集上新
4000余項科技成果,“擺”進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約2萬平方米的展區,創科交會舉辦以來歷史新高。
不遠處,形如“原子裂變”的安徽創新館內,去年“上新”100多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沿技術和產品,館內展品總數超過2400件。
伴隨著進入“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皖字號”科技成果正聚沙成塔,加快攻“尖”。
數據顯示,2024年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69%,居全國第7,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攻“尖”的動力,離不開安徽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拔節起勢。
“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再創全球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人造太陽”創造“億度千秒”世界紀錄,實現從基礎科學研究邁向工程實踐的重要進展,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加速建設,商業化進程走在國際前列;自主研制的“天都”試驗星實現我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推動我國在近地小行星防御、深空通信等領域形成自主技術體系。
攻“尖”的底氣,來自高能級創新平臺的競相涌現。
安徽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發展戰略布局,掛牌成立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數據空間五大研究院。
在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肥網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新平正在與團隊進行高端網絡測試儀的研發,設備研發成功后,能夠為網絡數據安全高效傳輸提供保障。
位于合肥濱湖科學城西北角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幾年前還是一片雜草叢生。如今,“合肥先進光源”同步輻射裝置、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裝置等8個項目正加快建設。建成后,這里將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大科學裝置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目前,安徽已建、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建成各類“國字號”創新平臺200余家,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重要省份。2024年,安徽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15家,總數達23家、較重組前接近翻一番。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處處長鐘海斌說:“瞄準國家戰略和安徽發展所需,按照同體系、抓重點、強能力、重貢獻的要求,重塑升級創新平臺體系,支撐和引領安徽新質生產力發展。”
攻“尖”的抓手,在于加快核心技術攻關。
記者走進位于科大硅谷的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對極低溫稀釋制冷機進行組件安裝。“這是量子計算等高端科技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核心設備。”公司董事長王紹良說,他們研發的ZL-DR400型極低溫稀釋制冷機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接到國內外60多個科研院所的意向訂單。
漫步在科交會科大硅谷板塊,能看到不少“黑科技”產品:瀚海量子的未來實驗室VR游戲、未來頭顯的宇宙之旅VR大空間、宇翼科技四足機器狗......今年科交會,科大硅谷共征集展品87件,首發首展23件,其中展品89%達到國內領先及以上水平。
2024年,安徽省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達到6.86萬件。其中,近一半的高價值發明專利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一些核心專利已帶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智能網聯等多個產業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打通堵點,“鏈”變帶來產業“聚變”
安徽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等方面大膽探索,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難題,努力讓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咬合,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賦權改革”激活轉化動能。
在位于合肥高新區的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正帶領團隊對公司自主研發的電磁AI技術設備進行調試。“通過這個小設備,不需要佩戴電極,也不需要去除衣物,用戶就能無感完成心電圖監測。”公司總經理張冬說。
該公司的核心技術源于中國科大智能感知實驗室,是中國科大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的受益者。這項改革采取“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把試點單位的所有權讓渡給科研團隊,科研團隊獲得所有權后自主決策成立企業。張冬表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激發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熱情,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安徽,科研人員“帶著成果創業”漸成常態。全省106家單位試點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累計賦權成果1109項,估值5.6億元,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業89家。
“為進一步推動省屬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安徽將打造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2.0版,對省屬高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分類指導,以‘賦權企業’為重點,抓好跟蹤服務和政策支持。”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陳龍勝說。
“科技大市場”加速雙鏈奔赴。
針對供需對接不暢、科研人員對商業運作缺乏了解等問題,安徽近年來全力打造“科技大市場”,培養專業化的技術經理人隊伍。在蕪湖,普立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因為安徽“科技大市場”蕪湖市場技術經理人服務團的牽線搭橋,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對接,成功落地一個年產值超3億元的智能化工項目。
“技術經理人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人物,也是正在成長中的新興職業,主要任務是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通過挖掘、培育、熟化、評價、交易、推廣成果,有效解決從實驗室到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成果定價難’、供需匹配不精準等問題,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陳林介紹,安徽“科技大市場”已培養技術經理人3300余人,有效推動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此次科交會上,15家發起單位共同為全國科技大市場聯盟揭牌。全國科技大市場聯盟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他們將致力于推動跨區域科創資源互通互享、科創服務聯動發展,共同助力科技成果“破繭成蝶”,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勁動能。
金融“活水”持續澆灌創新“沃土”。
“以前科研經費‘撒胡椒面’,現在集中力量攻‘卡脖子’!”據安徽省科技廳介紹,安徽率先實施科技攻關“零基預算”改革,單個項目支持力度平均提升4.7倍。2024年企業牽頭和參與的省級科技攻關項目數量和資金占比均達到80%以上,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
安徽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叢林”,其中省科技廳管理的天使基金群累計設立子基金39只,投資金額超30億元。擴面實施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惠及企業1.2萬家。
無人駕駛觀光車自動避障,無人售賣車招手即停,無人清掃車精準收集垃圾......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參與創立的安徽中科星馳公司,專注于自動駕駛技術,把融資資金用于高階智能駕駛技術平臺的迭代升級、特定場景智能駕駛產品的研發等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的產業化成功需要耐心與雄心,安徽的創新生態給了我們信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安徽中科星馳公司聯合創始人王智靈說。
數據印證“聚變”:2024年,安徽高新技術企業達2.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5萬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方陣。企業研發投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對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的貢獻率超80%。
乘勢而上,逐新向優“往前趕”
在中國,每三臺冰箱、每四臺洗衣機、每五臺空調就有一臺“安徽造”,每出口四輛汽車就有一輛“安徽造”......如今,創新驅動培育下的安徽新質生產力,在海內外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安徽正腳步不停、持續發力。
本屆科交會上,一批新的創新成果加速對接市場。西安中科阿爾法公司的車規級傳感器芯片項目,經過安徽“科技大市場”的技術經理人燕飛“牽線”,與蚌埠市經開區“兩情相悅”,目前項目已意向簽約。
“這款芯片可用于提升新能源汽車的多方面性能,我們正在推進后續工作,加快讓成果轉化落地,同時也增強安徽的汽車產業競爭力。”燕飛說。
放眼江淮之間,傳統產業的煥新未來可期,新興產業的動能加速奔涌,未來產業的脈動日益強勁。
國盾密語、國盾密郵、國盾密盤、量子安全會議平板一體機......作為國內目前唯一一家量子科技上市公司,科大國盾攜多款新產品亮相本屆科交會。
就在科大國盾所在的合肥高新區,一條幾百米長的馬路被幾十家量子企業簇擁,被稱為“量子大街”。從“量子大街”發端,向南再發展出一個量子產業園,匯聚中電信量子、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涵蓋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全領域,形成我國的量子領域頭部產業集群。
離“量子大街”不遠的科大硅谷,作為安徽省集聚全球科技創新要素、打造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高產田”,建設兩年多來,片區累計新增科技型企業超2500家,培育瞪羚企業140家,新增培育上市公司3家,集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超7萬名,集聚各類基金200多只,總規模超2000億元。科大硅谷以合肥市1%的建成區面積新增了23%的科技型企業,成為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科技型企業聚集地之一。
“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正漸行漸近。
2024年,安徽經濟總量邁上5萬億元臺階,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25年一季度,安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65億元,同比增長6.2%。
安徽省委曾提出,要實現“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經濟增速在長三角地區往前趕、各省轄市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的三個“往前趕”目標。這片曾以農業、礦業等為代表性產業,靠要素驅動支撐作為發展方式的省份,如今下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時落子如飛,不斷攀高,邁向創新驅動新時代。
今天的安徽,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安徽省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安徽將乘勢而上,扎實推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未來產業培育壯大兩大工程,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體現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