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之時,江淮大地的麥田泛起層層綠波。在廬江縣的一處農田,蹲在田埂邊的農技員拿著一株麥穗查看苗情。不遠處,植保無人機升空,薄紗般的水霧中混合著防治赤霉病的藥劑噴灑而下。
進入4月以來,這樣的防治場景每天都緊鑼密鼓地在江淮大地的麥田上演。當植保人員穿梭在農田里,當植保無人機掠過麥浪,當監管平臺的數字不斷跳動——這場與赤霉病較量的“保衛戰”,更詮釋著這樣的道理:每一場豐收的背后,不僅需要拼盡全力,更是一場基于科技強農的體系化能力的大比拼。
防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
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歷史性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而我省也克服南澇北旱、高溫熱害等不利影響,總產連續8年站穩800億斤臺階。
但絕不能輕言糧食生產已經過關了。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尤其是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唯有筑牢糧食安全底線,才能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此外,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既要“人努力”,還要“天幫忙”。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不確定因素很多,必須立足于抗災奪豐收,把困難想在前面,把安全系數打得更高一些。
赤霉病,這種被稱為“小麥癌癥”的病害,可防不可治,直接影響小麥產量、品質和農戶收益。目前,我省小麥正值產量、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赤霉病防控關鍵期。
今年我省在地小麥面積有4300多萬畝,必須千方百計、毫不放松抓好農業防災減災,才能確保夏糧生產首戰告捷、高位豐產。
繼4月15日我省在合肥召開全省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培訓班后,4月17日至18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同樣在合肥召開全國小麥赤霉病防控暨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推進現場會,觀摩赤霉病等小麥穗期病蟲害防控作業現場,動員安排小麥“一噴三防”工作。
據全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今年小麥赤霉病在長江流域、江淮、黃淮等地仍有大面積流行風險,小麥病蟲害防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
“據近期菌源量等因素分析研判,今年我省小麥赤霉病發生形勢嚴峻。”省植保總站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秋種小麥播期拉得長,當前小麥生育進程存在一定差異,加上氣象條件較為適宜赤霉病發生,各地一定要高度警覺。
有收無收看天氣,多收少收看植保。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如今,我省糧食生產病蟲害的防控布局、防控技術、防控措施都越來越科學、越來越成熟。
“近年來,我省始終把小麥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作為糧食穩產保供的重要措施,建立‘事前謀劃部署、事中全程監管、事后效果評價’閉環機制,為江淮糧倉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為黃淮麥區赤霉病防控提供了安徽方案。”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鑫表示,面對赤霉病防控新形勢,我省將準確把握病蟲害防控形勢,全方位落實落細防控措施,選好藥劑、選好機具、選好時機,確保防得住、防得好、防得實。
植保中的新質生產力
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我省十分重視小麥赤霉病防控。為了時刻繃緊防控這根弦,全省層面的小麥赤霉病防控現場會或培訓會年年舉辦,今年有何新亮點?
今年的小麥赤霉病防治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多的各種病蟲害智能監測和防控設備、新藥劑、新方案,植保工作的“科技感”更足,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植保效率,助力“精準防控”“智慧防控”。
在新型施藥器械領域,植保無人機無疑是現代農業技術的重要創新。“這款P150 Pro農業無人機是我們的‘明星產品’,具備噴灑、播撒、運輸、航測四大功能,最大載重可達80公斤。”極飛科技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該款無人機最大噴灑流量達到每分鐘32升,且藥液顆粒大小可在6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調節,滿足小霧滴細膩精噴與大水量強力穿透等多種植保需求。同時,內置了農田測繪功能,可實現高清地圖拍攝,幫助用戶擺脫傳統人工測繪的煩瑣與高耗時。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農業也成為AI技術廣泛應用的場景,“新農具”也在不斷迭代升級。
比如蟲情測報,現代植保早已進入信息化階段,病蟲害監測預警準確率更高、發布更及時,再也不是植保人員手拿小本、站在田間數蟲子的場景。
武漢珈和科技有限公司的AI多模態大模型蟲情測報一體機打破了“人海戰術”與“單點監測”的局限,達到全域無死角蟲情監測效果,實現害蟲發生動態的實時感知、精準預測、科學決策。“通過AI賦能,這款機器還可以基于蟲情測報,綜合考慮氣象對噴藥效果的影響,構建農事氣象適宜度分析模型,指導施藥等噴防類農事安排。”該公司解決方案總監徐軒介紹。
“今天天氣適合飛防嗎”“小麥赤霉病有哪些防控措施”......安徽中昆綠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展示的AI農情監測機器人吸引不少植保工作人員前來“提問”。
“這款機器人是我們公司最新研發的成果,應用了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以及高級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中昆科技副總經理方耀暉告訴記者,該機器人可以對農田環境、作物生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并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與農民進行溝通,提供種植建議、預警信息等服務,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不落一村、不漏一田
近年來,形式多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江淮大地上蓬勃發展,在植保工作中發揮重要力量,助力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相較于種糧大戶,小農戶往往只有幾畝到幾十畝的田塊,購買植保無人機的成本投入高,而飛防組織一般單獨給小農戶提供防治服務積極性不高。如何讓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更好地服務小農戶,讓噴防服務范圍更廣?
近日,在長豐縣羅塘鄉的一處農田里,種植戶竇家友一大早便來到現場,等著無人機到自家田地開展作業。“我今年種了30多畝小麥,飛防組織給附近大戶打藥,把我家的地也一起打了,藥是政府提供的,省時省工,錢也省了。”竇家友說。
合肥市推廣“以大帶小”防控模式,讓飛防組織在為種植大戶噴防時,為周邊小農戶開展代防代治,有效破解了小農戶“誰來防、誰來服務”的難題。
“小農戶不花一分錢!農藥是政府集中采購的,防治服務費也由政府統一補貼給飛防組織。飛防組織服務時更加連片、操作更方便,服務面積也增加了。”長豐縣農技推廣中心副書記王傳芹表示,此模式能有效解決小農戶的植保服務需求,確保赤霉病防治工作能做到不留死角。
廬江輝隆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打造的“輝隆五好”全產業鏈服務模式也是破解傳統農業“小而散”難題的一種探索。
“植保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一環,以此為紐帶,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實踐應用模式,讓糧食‘種得好、管得好、收得好、加工好、賣得好’。”安徽輝隆集團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楊東強介紹,近年來,輝隆以種、藥、肥綠色解決方案和產品供應為抓手,同時嫁接銀行、保險、飛防和農業機械等服務,初步構建了“耕種管收售”全周期農業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體系,使農業服務由單一碎片化向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延伸。
“我們及時組織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確保關鍵好用技術真正落到田頭。”潘鑫表示,目前省農業農村廳成立了16個夏季糧油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組,對各地進行技術巡回指導和服務。小麥主產縣實行網格化包村包戶,縣包鄉、鄉包村,輻射帶動其他主體和農戶,實現全覆蓋。繃緊防控這根弦,以“時不我待”的勁頭,確保防控不落一村、不漏一田。
■ 本報記者 許昊杰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