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江海 揚帆啟新航
——長江航運創新服務模式跑出“蕪湖加速度”
“以前辦這些證要跑半個多月,現在一天搞定!”8月13日,長江(蕪湖)航運要素大市場政務服務大廳,安徽新隆航運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李佳偉向記者展示剛剛領取的“隆運988”船舶全套六本證書。
這場讓航運企業如沐春風的變革,源自蕪湖市打造的長江流域首個集“全航運要素、全生命周期”政務與航運服務業發展于一體的綜合服務新模式。
曾經,長江黃金水道遭遇“腸梗阻”——航運企業辦理船舶證書需輾轉海事、船檢、港航等十多個部門(窗口),“辦證難”成為行業痼疾。“最長要跑半年,船舶閑置成本讓中小企業喘不過氣。”李佳偉回憶道。
2023年1月,蕪湖市數據資源局、交通運輸局直面痛點,啟動改革——推動部屬蕪湖海事局、省屬皖江船檢局、市屬港航中心打破行政壁壘,首次實現三級機構同層辦公,將分散在部省市三級的100余項航運政務事項整合歸并,公安、人社、市場監管、稅務等關聯服務同步進駐,全國首個跨系統、跨層級的航運“服務航母”就此啟航。
改革的核心密碼藏在“開航一件事”窗口。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新舊流程對比圖:過去船舶營運需辦理7個事項,企業需提交58份材料、跑14個窗口、耗時半月有余。如今所有環節被壓縮進標準化流水線——只需提交22份核心材料,在一個窗口完成全流程。
“我們開發了智能填表系統,自動生成7類申請文書。”工作人員點開系統演示:當企業錄入船舶噸位數據,船檢證書申請表自動匹配規范條款;輸入發動機型號,排污許可證技術參數即時生成。這種革命性集成使船舶事項24小時辦結成常態。截至今年8月,已有327艘船舶通過該通道實現“零等待”啟航。
改革紅利催生強大磁場。在航運政務大廳的船舶交易中心,電子屏實時跳動交易數據:439艘船舶在此易主,10.62億元資金通過“航運服務鏈金融平臺”安全流轉。目前,已有10余家頭部企業區域總部落戶,帶動形成船舶經紀、金融保險等完整產業鏈。
自助服務區則見證服務能級的再躍升。24小時運轉的智能終端前,一位陳姓船長正在辦理船員任職、解職:“以前半夜靠泊要等次日辦公,現在刷臉秒辦!”400余項服務通過14個無差別綜合窗口和智能終端實現“永不打烊”,航運人從此告別“追著公章跑”的歷史。
目前,蕪湖的這項創新實踐,已從長江之畔走向全國,商務部將其納入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交通運輸部在蕪湖召開全國降本增效現場會,中國改革年度案例評審專家稱其“開創了跨層級政務協同新范式”。
更深刻的變革在數據中流淌,58461件航運政務大廳審批事項以73%的時效壓縮完成,群眾滿意度定格100%。“改革沒有終點。”蕪湖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科科長王進方表示,接下來,他們將推動航運服務擴面增效,在完善功能、挖掘數據潛力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力爭打造成長江流域航運綜合發展的新樣板。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