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愛玲,宣城市教體局三級調研員,先后榮獲宣城市先進工作者、公務員三等功、安徽省先進工作者等稱號。2024年6月,受組織選派,她赴績溪縣家朋鄉黨坑村擔任第一書記。自踏上這片土地起,她以村為家、以民為親,用一腔赤誠寫下一首“黨坑振興曲”。
章愛玲(左)入戶走訪
強基鑄魂,把支部建在產業上
黨坑村黨支部一度缺乏活力。章愛玲到村后,迅速提出“景秀黨坑 ‘核’能助航”黨建品牌——“景”繪山水,“核”指山核桃,“能”喻抽水蓄能電站,意在以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產業。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建立黨坑村黨員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每名黨員結對聯系服務8-10戶群眾,實現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她牽頭與市特教中心、安徽省徽州學校、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等4個黨支部結對共建,通過聯合主題黨日、觀摩交流、黨員紅黃榜積分管理等方式,把“軟支部”鍛造成“硬堡壘”。
產業賦能,把資源變成資產
黨坑村山多地薄,傳統種植效益低。章愛玲帶領工作隊翻遍7個村民組的山頭和溝壑,發現高海拔、高濕度環境極適合種茶、種藥。同時,緊緊圍繞抽水蓄能電站這一重大項目,她鎖定“山上種茶種藥、山下綜合接待”思路,包裝申報黃茅尖山居文旅綜合體——集餐飲、民宿、垂釣、滑雪于一體,可同時接待300人,預計年營收200余萬元。此外,她積極推動“抱團發展”模式,采取村資金入股全縣、鄉或其他村大項目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為村民的錢包注入了實實在在的財富。
枝葉關情,把矛盾化解在源頭
為了把百姓的冷暖真正放在心上,章愛玲經常揣著一本破舊的筆記本,穿梭于村中的每一條小巷,走進每一戶人家。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與村民們的交流中,她總是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和心聲,認真記錄下每一個問題和建議。從家庭生活狀況到農業生產難題,從子女教育關系到醫療衛生需求,事無巨細,她都一一過問。通過長時間的深入調研,他對村里的實際情況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堅定了他要讓黨坑村舊貌換新顏的決心。針對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等重點項目中,土地征遷等工作易引發矛盾糾紛的問題,她主導建立了“事前風險評估-事中動態跟蹤-事后回訪疏導”的全周期管理機制。通過“網格+調解”“村黨支部+調解”“五老+調解”等多元化糾紛調處模式,累計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件,調處成功率高達96%,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和鄉村的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塑形鑄景,把村莊扮成景區
過去,石門里自然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章愛玲先后爭取項目資金45萬元,完成道路硬化、污水治理、外立面改造,村莊“顏值”陡升;又自籌35萬元,對上黨坑2.3公里老舊管網進行提升,新建方家、胡家兩處應急水源,徹底解決村民的飲水安全問題,讓群眾真正喝上“穩定水、干凈水、放心水”。如今,黨坑村已從“無名村”蝶變為“打卡點”,游客絡繹不絕。
涵育新風,把文明寫進日常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章愛玲聯合家朋商會開展“美麗庭院”評比,授牌10戶示范戶;攜手安徽省徽州學校評選“最美婆媳”,6人榮登紅榜;打造“法治文化廣場+宣傳墻+電子屏”立體陣地,在“憲法日”“國家安全教育日”等節點普法8場次,覆蓋群眾1200余人。村民說:“口袋鼓了,腦袋‘富’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章愛玲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著駐村第一書記的責任與擔當。在她的帶領下,黨坑村正以昂揚的姿態,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大步邁進,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黨坑村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