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整呈現“六尺巷工作法”從文化基因到治理品牌的演進邏輯,7月9日至11日,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六尺探源·自治尋徑”實踐團隊赴桐城市,開展基層治理創新專題調研。團隊循著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脈絡,先后深入龍眠街道、文昌街道西苑社區及孔城人民法庭,與一線治理工作者深度對話。通過挖掘“禮讓巷陌”到“善治大道”的轉型實踐,系統解碼“六尺巷工作法”蘊含的群眾路線理念與基層自治智慧,為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桐城樣本”。
龍眠街道:多元共治的“第一現場”——基層治理體系的生動實踐
7月9日下午,團隊來到常住人口9400人、老齡化率達28%的東關社區。龍眠街道黨工委朱書記介紹,復雜治理場景催生“六尺巷工作法”——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網格員、黨員志愿者“搭檔作戰”,形成“有事共商、矛盾共解”格局,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在基層治理中的鮮活實踐。楊書記補充,社區推行“7名兩委+5名網格員”網格化服務模式,通過“面對面坐下來談”的方式,讓禮讓精神內化為調解共識。數字平臺“文都e家”實現24小時響應閉環,黃梅戲演出、家風講座等文化活動則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培育治理土壤。“服務靠前一步,治理難度減三分”,楊書記的樸實話語道出了基層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要義。
六尺巷社區: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 德法共治的辯證統一
7月10日上午,團隊在六尺巷社區與張耘深入交流。2015年,孔城法庭在“案多人少”的現實壓力下提煉“六步調解法”;2017年,市委、市政府將其升級為覆蓋全域的“六尺巷工作法”。張耘用“德法相宜”概括核心,既以“六尺巷劇社”“德鄰社三空間”培育禮讓文化,引導居民“得理可讓人”,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為底線,實現“信訪不上行、矛盾不上交”。社區網格員曾用“聽訴求、辨是非、講典故”化解廚房墻體糾紛,王師傅“檐口少出30公分”的故事成為“禮讓共識”的生動縮影,生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法治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
西苑社區:服務前置的“最后一米”——治理效能的精準提升
7月10日下午,文昌街道西苑社區的調研中,喬書記指出,六尺巷工作法的關鍵在“讓”文化的三重轉化:價值內化、制度具象、全域滲透。社區以“服務前置”為突破口——通過公益暑托班、“15分鐘養老圈”等方式積累信任資本;通過副市長現場辦公、多部門協同化解拆遷補償糾紛,實現“隱患早發現、矛盾不激化”,彰顯了基層治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邏輯。喬書記認為,禮讓精神是“中華文明公約數”,已與新疆“冬不拉調解”、黃山“不推不就”異曲同工,更被香港外事調解委員會借鑒,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下“文化治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孔城法庭:品牌生長的“原點回望”——法治文化的守正創新
7月11日上午,實踐團隊走進“六尺巷工作法”發源地——孔城人民法庭。文化長廊中,張英“讓墻三尺”典故與桐城派“睦鄰禮讓”語錄交相輝映,構建起“歷史+法治”敘事體系。庭長張誠介紹,法庭將“六步調解法”嵌入訴前輔導、人民調解、司法確認全鏈條,訴訟調解率達42.66%,為全省均值的兩倍。調解室里,可升降隔板、同步示證屏與“和為貴”語錄墻營造出“進門即和解”的氛圍。張誠強調,調解員須兼具法律功底、鄉音俚語和心理疏導能力,“技術提效40%,但人情味才是解開矛盾的鑰匙”,深刻揭示了法治與人情在基層治理中的辯證統一。
結語:寬窄之間見治理之道
三天調研勾勒出“六尺巷工作法”的發展脈絡。六尺巷雖窄,僅容三人并行,卻因禮讓謙和而承載起基層治理的“寬”視野——它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典范,更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樣本。實踐團隊將持續追蹤其制度化進程,為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路徑貢獻智慧。
(通訊員:方媛 圖:陳星雨 陳子玉)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