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干什么的?”隨著一聲稚嫩的質問,6歲的小宇(化名)像顆小炮彈似的沖向剛進村的大學生志愿者,拳頭還沒碰到人,自己先踉蹌了幾步。滁州學院“綠色食光”支教團來到定遠縣義和村的第一天,就認識了這位讓人又愛又頭疼的“皮猴子”。
在村里,小宇是出了名的活潑好動。課堂上鉆椅子、做鬼臉、滿地打滾等是他的“常規操作”。但志愿者們很快發現,這個“小搗蛋”其實是在用特別的方式尋求關注——他靈巧的雙手能捏出栩栩如生的泥人,科學實驗時總是第一個擺弄器材。于是,志愿者們轉換思路,嘗試把“管他”變成“讓他管”,讓他當起了“小助教”。令人驚喜的是,這個坐不住的孩子,竟能耐心地教小伙伴折紙飛機、搭積木。
在義和村,像小宇這樣的留守兒童還有很多。他們或調皮活潑,或沉默寡言,或乖巧安靜,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渴望。為此,志愿者們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個表達情感、展示才華的小舞臺:科學實驗點燃了孩子們探索未知的熱情;書法課堂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漢字的神韻;垃圾分類游戲培養了孩子們保護環境的意識;革命故事在孩子們稚嫩的心田播撒下紅色的種子;剪紙、包粽子等傳統技藝體驗,則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真切地感悟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精心準備的課程,不僅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充實的“七彩假期”,更幫助他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收獲了快樂與成長。
離別時,小宇追了出來,將一把糖果塞進志愿者手中,輕聲說了句“謝謝老師”。這個意外的舉動,讓志愿者們心頭一熱——他們意識到,這趟支教之旅播撒的不僅是知識的種子,更是溫暖的陪伴;收獲的不僅是孩子們的成長,更是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我們明年還會再來!”臨別時,志愿者們向孩子們許下承諾。
據了解,這已是滁州學院連續第二年在義和村開展留守兒童幫扶活動。兩年來,學校累計派出40余名志愿者,不僅通過課業輔導、興趣培養等方式助力兒童成長,還宣傳綠色食品安全,推動義和村發展綠色農業、綠色產品,以青春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通訊員 卓青青 陳志宏 本網記者 程榕娟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