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過半,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為期四個月的企業頂崗實習已進入穩定推進階段,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完成了從課堂到職場的初步蛻變。作為連接理論與實踐、校園與社會的重要橋梁,實習實踐始終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環節。學院秉持“開放辦學、注重實踐”的理念,歷經十余年探索迭代,構建了覆蓋全鏈條的實習實踐體系,在教學改革、校企合作與學生就業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鮮活范本。
整體謀劃 構建全鏈條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不是孤立的教學環節,而是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系統工程。學院逐步形成了“認知實習-專業實踐-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的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劃分為“基礎認知-技能訓練-崗位實戰-綜合應用”四個階段,實現從理論學習到生產實踐的無縫銜接。
這一體系的構建始終以“強化實踐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培養綜合素質”為目標,強調“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從2010年率先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開展2個月小學期頂崗實習,到2025年將實習專業擴展至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地理科學、導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等5個專業,實習時長調整為4個月。學院始終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讓實踐教學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近5年,已有1682名學生通過這一體系完成實習實踐,為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細管理 全力保障實習質量
高質量的實踐教學離不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學院圍繞實習全流程,構建了“制度先行、過程嚴控、閉環總結”的管理模式,確保實習工作有序高效開展。
學院制定了《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管理辦法》《校外實習單位建設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覆蓋“前期準備-單位遴選-崗位雙選-實習動員-過程實施-實習總結”全環節。創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數智化過程監控方式,形成“遠程監控+實地調研”的雙重保障。實習結束后,學院召開實習總結大會,表彰表現優異的學生,組織經驗交流分享會,讓優秀實習生的實踐心得成為全體學生的“鮮活教材”。這種“動員-實踐-總結”的閉環管理,既強化了實習效果,也為下一屆實習優化提供了參考。
協同發力 深化校企合作育人
優質的實習實踐離不開高水平的校外實踐平臺。學院持續深化校企合作,構建起“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的協同育人格局。
目前,學院已建立校外實踐基地26家,其中省級實踐育人基地3家、校級示范基地3家,均為地理信息、測繪工程等領域的優質企業。每家基地每年可提供20-50個優質實習崗位,涵蓋數據采集、地圖編制、遙感分析等核心崗位,讓學生深度參與企業真實項目,在實戰中提升專業技能。在基地建設基礎上,學院進一步開設“美圖班”“國圖班”“園測信科班”等3個校企合作班,與3家企業共同設立“星圖”“南方”“精藍”等專業獎學金,激勵學生投身專業學習與實踐,形成“學習-實踐-激勵”的良性循環。
久久為功 持續提升實踐育人成效
十余載的深耕細作,學院實習實踐在人才培養、教學研究與學生就業等方面成效顯著,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助推器”。
近五年,學院獲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全國高等學校GIS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獲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11項(國家級57項),在“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GIS技能大賽等賽事中獲獎175項(國家級特等獎4項、一等獎23項)。基于扎實的實踐歷練,學院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始終穩定在95%以上,就業單位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內及長三角地區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等,學生能快速適應崗位需求,成為行業骨干力量,實現了“實習-就業”的順暢銜接。
該學院實習實踐工作的創新探索,生動詮釋了“實踐出真知、實戰育人才”的教育規律。從單一專業的試點到五個專業的全面覆蓋,從制度建設到校企協同,學院始終以學生成長為核心,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未來,學院將繼續拓展實踐平臺、創新培養模式,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貢獻力量。
通訊員 曹夢婷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