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滑場上,少年們矯健飛馳,清脆的笑聲里滿是運動的酣暢;“悅耕園”中,同學們俯身勞作,揮灑的汗水中帶著收獲的甘甜......在靈璧實驗學校,以“悅”為魂的校園文化浸潤各個角落,陪伴著孩子們快樂成長。
“我們始終相信,教育應該是有靈魂、有溫度的。”該校副校長姬在合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學校秉持“用文化的方式發展有靈魂的教育”宗旨,把“學生快樂、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作為辦學方向,提煉出獨具特色的“悅文化”,即讓孩子們在張揚個性中悅納自我,在發展興趣中探索潛能,在追逐夢想中積蓄力量,在分享互助中學會共情,構建了“以悅引領,成就人生”的育人體系。近日,該校喜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校園里,六棟以“德、美、弘、強、雅、仁”命名的教學樓靜靜矗立,每棟樓都有自己的主題故事。“悅學歷史”讓孩子們在時光長河中對話先賢,“悅美靈璧”用山水人文喚醒對家鄉的熱愛,“悅承非遺”則把優秀傳統文化悄悄種進孩子們的心田。
社團活動時間一到,校園就成了“樂園”。“悅墨書法”社團內翰墨飄香,學生們在揮毫潑墨中感受漢字的筋骨與神韻;“悅彩美術”教室里,孩子們用巧手剪裁出漂亮的窗花。“以前我總愛一個人待著,加入輪滑社團后,和隊友們一起練習、比賽,很開心!”一名男孩擦著汗說。
近年來,該校創新德育路徑,打造五大精品社團,開設輪滑、書法、剪紙、編程、武術等20余種特色課程,并邀請民間藝人定期進校園傳授“鐘馗畫”“黃梅戲”等傳統技藝,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近三年來,該校學生在省市級繪畫、經典誦讀、漢字書寫等賽事中斬獲一等獎80余項,特色教育成果顯著。
勞動的快樂,藏在“悅耕園”的泥土里。校園近兩畝地被分成了一塊塊“責任田”,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三分地”。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松土、播種、采收,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諦。2024年靈璧縣“我是勞動小能手”大賽中,該校學生的廚藝、手工作品獲得了評委認可,20件作品還被選進了市里的展覽。
“悅文化”的拔節生長,離不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陽光雨露。學校每月開設“家庭教育講堂”,邀請專家與家長共話育人之道;“青悅志愿服務隊”的學生們走進社區,開展敬老助殘、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把溫暖帶給更多的人。學校還與靈璧生態園、奇石文化園等單位共建校外實踐基地,每年組織“自然探索”“文化尋根”等活動,讓孩子們在“行走的文明課堂”里長見識、增擔當。
“成長儲蓄罐”工作法成為文明養成的有效載體。學生踐行文明行為,能獲得相應的“悅心幣”獎勵,期末可兌換書籍、文具等學習用品。這種正向激勵機制有助于文明習慣融入學生日常,校園內文明有禮、互助友愛的氛圍日益濃厚。
“‘悅文化’的核心,就是讓每個孩子在成長路上不孤單、不迷茫,在快樂中學知識、練本領、修品德。”姬在合表示。
■ 本報記者 何雪峰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