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垃圾分類宣傳能積分,幫鄰居修家電能積分,給社區提治理建議也能積分;攢夠積分,既能換洗衣液、肥皂等日用品,還能兌義診、理發等便民服務......”合肥市包河區駱崗街道以“紅色同心圓”黨建品牌為引領的志愿服務積分制,正讓社區治理從“少數人忙前忙后”變成“大家一起搭把手”。駱崗街道將志愿服務積分激勵制度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依托各社區“志愿積分兌換券、三色積分卡、志愿積分存折、志愿積分幣”等特色載體,讓積分管理既規范又接地氣。用“小積分”撬動“大治理”,讓“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逐步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以規范機制為基石 讓積分管理“有章可循”
駱崗街道始終將制度規范作為積分制推行的“先手棋”。結合“包河區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積分制工作”要求,街道制定了志愿服務積分激勵制度,從服務對象、參與方式到積分規則、兌換標準,形成全流程閉環管理——無論是轄區居民志愿者還是“社區合伙人”,只要報名登記參與服務,就能通過“紙質登記 + 積分卡”記錄服務軌跡;同時街道明確積分統計、兌換、公示全流程標準,讓積分怎么攢、怎么換、怎么算都“看得見、摸得著”,從源頭確保透明公正。
值得一提的是,各社區的積分載體既有“規矩”又有“巧思”:包河苑社區的“積分兌換券”是“便民直通車”:志愿者憑券可直接在轄區換購點兌換物資,簡單直接又省心;駱崗社區的“三色積分卡”堪稱“服務導航儀”:紅色卡對應為老服務、藍色卡關聯治理服務、綠色卡對應為少服務,社區通過積分卡顏色明確志愿者能夠提供服務類別,針對性組織活動,讓志愿服務從“盲目干”變成“精準幫”;繁華社區的“志愿積分幣”是“榮譽紀念章”,社區合伙人合肥科技農村商業銀行包河支行的深度參與,成為連接志愿者奉獻與社區回饋的重要紐帶,全市首創的“實體積分幣+積分存折”雙軌激勵體系加上特色的“借分機制”,讓每次服務都有“看得見的認可”;觀園、施河、院塘社區的“志愿積分存折”則成了“參與勛章冊”:開戶登記姓名,每次服務后蓋專屬印章,一頁頁蓋滿的印章就像“成長勛章”。居民李阿姨說:“看著存折上的章越來越密,比換東西還有成就感,現在每周都想找機會做志愿!”
以多元服務為紐帶 讓積分兌換“干貨滿滿”
“上個月參加幾次小區巡邏,今天就用積分換了桶洗衣液,這制度太實在了!”剛在觀園社區積分換購點兌換完物品的居民肖叔叔笑著說。觀園社區作為駱崗街道首批積分工作試點社區,截至2025年7月,15名活躍志愿者累計服務超2000小時,人均月服務超10小時。每月10日開放兌換通道,已開展5次兌換,涵蓋洗衣液、肥皂等10余類生活用品。積分兌換不再是‘虛架子’,而是真正連接服務與需求的‘連心橋’。積分怎么攢、能換啥?規則既清晰又貼心:居民參與為老服務、兒童關愛、社區治理等活動可累計積分,特殊服務積分更高;社區合伙人通過物資捐贈、公益課堂等方式參與,捐贈物資按價值額外計取積分。兌換權益更是“干貨滿滿”:除了牙膏、洗潔精等日用品,還能兌換上門維修、義診等便民服務、優先使用社區活動場地權;優秀志愿者更能獲得榮譽表彰,物質回饋與精神激勵雙管齊下,讓“服務——積分——兌換——再服務”的良性循環逐步跑通。
以黨群聯動為動力 讓治理力量“聚沙成塔”
“黨員帶頭干,居民跟著來?!瘪槏徑值莱浞职l揮黨建引領作用,發動黨員、網格員、紅色小管家、實創公益社工、社區工作者組成“積分宣傳隊”,依托“‘家’倍呵護”項目入戶探訪時同步講解積分規則,結合活動現場演示宣傳,讓積分制度從“紙上條文”變成居民“聽得懂、愿參與”的身邊事。黨員志愿者率先參與,帶動鄰居、親友共同加入,形成“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的擴散效應,從清理樓道雜物到參與社區議事,從幫助獨居老人到協助積分兌換,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走進社區治理的“朋友圈”。志愿服務積分制不僅讓居民的“微行動”有了“小回報”,更讓“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區合伙人的加入也為積分制注入了強大活力,轄區銀行合伙人表示,加入積分兌換后,既為居民提供物資,又增加客流量、提升口碑,實現雙贏。
下一步,駱崗街道將繼續深化“紅色同心圓+積分制”模式,拓展積分兌換的“紅色場景”,讓更多人在“積分”的激勵下走進“同心圓”,共同繪就“黨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圖景。(文/賈麗萍、寧玉娟)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