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遠不止于繁復的儀式或規范,它更是一種深植于民族精神的處世哲學。孔子所言“不學禮,無以立”,深刻揭示了“禮”的雙重價值:既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基石,亦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結晶。
六尺巷:化解矛盾的和諧智慧
在安徽桐城西南,一條長百米、寬兩米的尋常巷陌,因一則始于康熙年間的佳話而聞名遐邇,這便是“六尺巷”的由來。
據傳,清代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家人因宅基地糾紛修書求助。張英并未以權壓人,而是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信,深受觸動,主動退讓三尺。鄰里感其誠意,亦退讓三尺,遂成這條傳頌至今的“六尺巷”。
身為朝廷重臣,張英選擇以“禮”的核心精神——“敬”與“讓”化解糾紛。“敬”,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讓”,則是主動退避的胸懷,以柔克剛,消弭無謂的爭執。
“六尺巷”故事歷久彌新,正在于它生動詮釋了“禮讓”的深遠意涵——這不僅是高尚道德的彰顯,更是解決沖突的卓越智慧。“讓三尺”絕非示弱,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力量。它展現的是從容不迫的心態、雍容大度的氣量、開闊宏遠的視野以及對未來的深遠把握。
讓三尺:心靈寬廣方能通達人際
在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人們常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維困境。“六尺巷”所蘊含的“禮讓”精神,恰如一劑良方,為浮躁的當下注入沉穩的力量,提供化解矛盾的古老智慧。
現代鄰里關系雖不如傳統聚居般緊密,但“敬”與“讓”的潤滑作用依然不可或缺。樓道中的一次側身避讓、停車時的一份換位體諒、公共空間里的一句包容言語......這些看似微小的“讓三尺”之舉,實則是以日常禮儀構筑起人際交往的緩沖地帶。它們有效避免了瑣事引發的摩擦,為疏離的現代人際關系增添了一抹溫情。此時的“禮”,已非繁復的儀式,而內化為日常相處中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邊界,體察他人難處,這正是“六尺巷”精神在當代社會的鮮活延續。
如今,“六尺巷”游人如織,見證著這段佳話的持久魅力。這條小巷之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長廊中獨具光彩,其“寬”不在物理上的六尺,而在于它所承載并啟迪的心靈境界之寬與和諧禮讓精神之廣。
“禮讓”絕非軟弱,實為更高明的處世之道;“退三尺”亦非損失,而是通往更廣闊人生天地的智慧選擇。當我們學會在適當之時“讓一步”,收獲的或許不僅是一條象征性的巷陌,更是一個因理解、包容與和諧而更加從容、溫暖的世界。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