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藝路生花”實踐團隊深入蕪湖市花橋鎮東門村,以陶文化傳承與創新為核心,開展非遺活化、紅色墻繪、農產品包裝設計等多元實踐,探索“非遺+文創+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以陶為媒 文創設計喚醒千年窯火
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和平帶領下,團隊首站探訪僅存框架的古陶窯遺址。“窯火已滅,傳承未斷”成為隊員們的共同信念。產品設計組挖掘陶文化元素,開發出“長征路線圖”陶瓷拼圖、紅色故事陶刻書簽等系列文創產品,將破碎陶片轉化為參數化藝術設計素材,推動“陶+”創意落地。團隊融合陶藝紋樣與紅色基因,設計兼具文化內涵與實用性的文創產品,其中“陶韻紅飄帶”等設計元素未來將應用于農產品包裝,延伸產業鏈條。李和平表示:“青年學子用現代設計激活傳統文化,為鄉村產業注入新活力。”
(圖為團隊考察古窯遺址并研究陶片特征)
以墻為紙 紅色壁畫凝聚鄉土精神
藝術設計組選取村屋墻體創作《薪火》主題壁畫:左側窯火映襯五星,象征紅色基因扎根鄉土;右側青瓷紋路化作稻浪,展現產業特色;中央篆刻“永遠跟黨走”,彰顯信仰力量。壁畫巧妙將紅色標語轉化為陶瓷釉色裝飾,使革命精神具象可觸,成為鄉村文化新地標。“墻繪不僅是藝術,更是青年與歷史的對話。”指導老師張旭說。
(圖為《薪火》主題壁畫創作調研現場)
以農為基 設計賦能農產品價值鏈升級
團隊調研東門村蔬菜大棚與青蝦養殖產業,發現了優質農產品因品牌缺失而難以溢價的困境。產品設計組從專業實際出發,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為番茄、青蝦等設計電商友好型包裝,用清新色彩傳遞“鮮”感;融入陶藝紋樣、水鄉元素,提升地域辨識度;創建統一標識,助力農產品打入線上市場。當地養殖戶反饋:“學生設計的包裝讓產品更有‘面子’,期待打開新銷路!”
(圖為團隊調研蔬菜大棚)
(圖為考察青蝦養殖塘)
陶火新傳 校地共筑鄉村振興長效路徑
本次實踐形成“非遺活化+文創賦能+藝術鄉建+產業助力”融合模式。團隊與東門村達成三項成果:文化傳承:建立陶藝文創設計素材庫,為后續產品開發提供資源;產業聯動:農產品包裝方案已交付村集體,預計年內投產;基地共建:掛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推動校地合作常態化。
(圖為“藝路生花”團隊在東門村合影)
近年來,該校持續探索藝術設計賦能鄉村振興的范式,先后組織20余支團隊深入安徽鄉村,開展墻繪、非遺文創、電商包裝設計等項目。正如藝術設計學院黨總支書記錢琳所言:“青年要將專業實踐寫在鄉土大地上,讓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同頻共振。”
通訊員 張磊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