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7月3日-5日,安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杏林”實踐團赴涇縣開展以“行走的思政課——賡續紅色、守護綠色、厚植特色”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學院黨總支書記黃學武帶隊,思政課教師聶多偉、2024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賡續紅色血脈 傳承革命精神
云嶺烽火照山河,鐵血紅心鑄豐碑。新四軍作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涇縣云嶺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7月3日,實踐團來到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沉浸式感受這支人民軍隊在皖南大地浴血奮戰的壯闊歷史。
實踐團首先瞻仰了葉挺銅像,向這位新四軍“鐵軍”領袖致以深切的緬懷和崇高的敬意。在底蘊深厚的種墨園、大夫第,師生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詳細介紹,仔細觀摩館內陳列的珍貴文物、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講述者,訴說著那段風云際會和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大家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們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仰、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精神。欽家齊同學感慨道:“泛黃的文件、銹跡斑斑的槍械訴說著‘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讓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以熱血澆灌理想的赤誠。”
隨后,師生一行從大夫第徒步前往新四軍軍部大會堂舊址,頭頂高溫,揮汗如雨,大家用徒步3公里的方式致敬革命先烈,在行走中感悟烽火歲月,傳承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
在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深入了解新四軍在云嶺的那段崢嶸歲月,體會到先輩們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不畏艱難、浴血奮戰的犧牲精神。墻壁上的戰斗標語、銹跡斑駁的槍支彈藥、擺放整齊的指揮桌椅,都無聲地展現了新四軍鐵的信仰、鐵的擔當、鐵的意志、鐵的紀律。
參觀結束,全體成員回溯新四軍的奮斗歷程,致敬時代英雄楷模,深切體會到在那段攻堅克難的光輝歲月里,先輩們用汗水與堅守鑄就的革命精神。聶多偉為大家講授了微黨課,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勉勵同學們銘記悲壯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面向民族復興,學習革命先烈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腳踏實地、努力奮斗,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挺膺擔當。
守護綠色 助力鄉村振興
7月4日,實踐團奔赴黃田村開展“守護綠色”專題田野調研,聚焦“農村生活污水廢物和黑臭水體治理”這一民生關切點,旨在踐行生態理念,守護綠色家園,助力鄉村振興。期間,實踐團與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賦能鄉村振興”調研團隊順利“會師”,并開展了友好交流與合作。
團隊師生深入黃田古民居,圍繞“兩污一黑”治理主題,通過實地走訪、現場勘驗、問卷調查、入戶調研等方式開展調研工作,全面細致了解當地生活污水處理和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為后期分析研究、報告撰寫和政策建議提供一手資料和翔實數據。
深入農村基層調研環境問題,是了解國情、社情、民情的重要途徑。解決好污水治理這樣的“關鍵小事”,關乎農民美好生活品質,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樊夢媛同學感悟說:“我們既要‘走出課堂’,更要‘走進村莊’,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貢獻智慧和力量。”
厚植特色 弘揚傳統文化
涇縣享有“中國宣紙之鄉”盛譽。7月5日,實踐團走進中國宣紙文化園,實地感受地方特色文化和宣紙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文化園展廳,師生系統了解宣紙的發展歷史、品類劃分及制作工藝流程。在中國宣紙博物館,大家欣賞到從唐代至今各時期的宣紙珍品和依托宣紙創作的文化真跡作品。在工坊互動展區,大家近距離觀摩宣紙制作的全過程,感受“一張宣紙,百道工序”背后的厚重歷史和匠人精神。
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團隊師生駐足觀看了涇縣紀委監委出品的宣傳片《廉潔本色》,感受“一張清白宣紙”“不畏世間喧囂,不畏歲月躁動,唯有一生對一份事業的精益求精,唯有千年對家國的清廉本色”的“不蛀不腐”“潔白如玉”的高雅品質和廉潔精神。此次探訪讓師生們深刻認識到,傳統技藝的生命力既在于工藝的精妙,更在于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與延續。
此外,實踐團積極探尋中醫藥文化的神奇與魅力,在涇縣中醫院,師生現場觀摩中醫師運用望聞問切的傳統診斷方法,結合現代化診療設備,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在針灸推拿等特色診療中心,銀針精準施針、艾條溫和熏灸,中醫師嫻熟運用傳統技法疏通經絡、調理病癥,生動詮釋了中醫藥“簡、便、驗、廉”的顯著優勢。
一紙千年承文脈,仁心濟世守安康。從“紙壽千年”的匠造哲學到“大醫精誠”的濟世情懷,涇縣正以文化為底色、以健康為根基,書寫著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時代新篇章。同學們一致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爭做非遺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人”,以璀璨文明之光凝聚奮進力量,在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中書寫青春華章,貢獻青年力量。
通訊員 聶多偉 欽家齊 本網記者 程榕娟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