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準民暢,智啟楓新。新安江畔的歙縣街口鎮,以法治準星精準施策、民意渠道民聲通達、科技賦能數智融合"三把鑰匙",解鎖基層治理現代化密碼,在青山碧水間鋪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皖南實踐新畫卷。
"過去群眾辦證要跑三個部門,現在'一窗通辦'平均30分鐘辦結。"推開街口鎮平安法治中心辦事大廳的玻璃門,工作人員方麗清的記事本上,14個紅筆標注的"當日辦結"事項格外醒目。這種轉變源于"首問負責制"與"限時辦結制"的創新融合,每個訴求建立專屬檔案袋,實現受理、流轉、辦結全流程閉環管理。
作為黃山市首個"楓橋式無訟"服務點,金牌調解員王建質案頭卷邊的《民法典》記錄著基層法治進程。他的日志最新記載:"援引《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化解界址糾紛"。數據顯示,該調解室一季度通過法律途徑化解糾紛8件,調解成功率同比提升40%。"從前靠鄉情,現在每份協議都帶法律說明書。"老王摩挲著法典扉頁的折痕,全鎮36名"法律明白人"正織就覆蓋6個村的法治網絡。
晨霧中無人機沿江巡航,實時畫面在綜治中心大屏閃爍。"發現偷釣后,聯合派出所10分鐘完成取證。"這種快速機制讓全鎮57名網格員效能提升三倍。通過"駐村遍訪""網事街清"等舉措,一季度已收集民意200余條,化解糾紛23起。
"我們要讓法治獲得感觸手可及。"平安法治中心主任張敏望著江面掠過的無人機說道。從"跑斷腿"到指尖辦,從"憑經驗"到講法理,街口鎮正以法治筆墨,在皖南山水間繪就鄉村善治的新畫卷。(吳建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