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安徽非遺文化內涵,推動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創新,淮南師范學院“游刃有遺”實踐團隊開啟了一場非遺調研之旅。團隊以“走訪民間藝人,學習傳統文化”為主題,先后走訪淮南、合肥等地,此次調研旨在探索安徽非遺“韌性發展”產業化“新”模式,為非遺當代生存現狀與傳承路徑提供智慧方案。
首站:淮南大通區鳳鳴陶瓷——泥土中淬煉千年匠心
調研首日,團隊走進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鳳鳴陶瓷有限公司。省級非遺傳承人沈德亮徒弟、省級壽州窯第五代傳人宗汪洋向隊員們展示了揉泥、拉坯、刻花等工序,并感慨道:“每一道紋路都是與歷史的對話,但如何讓年輕人愿意‘坐下來’學手藝,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圖為實踐隊員實地訪談照片
第二站:淮南鳳臺花鼓燈藝校——舞步間躍動淮河風情
“蘭花(女角)要柔中帶剛,鼓架子(男角)得穩如磐石!”在鳳臺縣安徽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老師正指導學生練習經典劇目《搶板凳》。
團隊觀摩了學生從基本功到劇目排練的全過程,并體驗了“風擺柳”“上山步”等經典動作。“看似輕盈的舞步,實際對腰腿力量要求極高,一場跳下來渾身是汗。”隊員代心怡表示。校長王利梅介紹,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定向培養人才,畢業生多進入文旅演藝行業,“但生源不足仍是難題,希望更多人看到花鼓燈的藝術價值”。
圖為實踐隊員實地訪談照片
第三站:合肥廬陽區龍燈社區——市井中舞動非遺活力
調研最后一站來到合肥市廬陽區龍燈社區居民委員會。團隊參觀了社區非遺工坊,這里陳列著剪紙、泥塑等作品,并定期開設公益活動。“非遺不能鎖在博物館,得讓它活在日常生活里。”社區工作人員強調。
圖為實踐隊員實地訪談照片
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產學研的深度對話,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接力。此行中,非遺傳承人的堅守、社區活化傳統的智慧、青年學子的熱情,交織成文化傳承的生動圖景。如何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活”下去且“火”起來?這場調研或許已埋下答案的種子。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