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磚既能防滑,又能讓雨水回補新安江。在新門村生態步道上,村民吳云花輕撫著路旁盛放的野櫻花感慨道。作為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重點鎮,街口鎮創新“晨露敲門+云端接單”工作法,將237件民生訴求化作青山綠水間的實踐成果,這與黃山市2025年30項民生實事深度呼應。
在村民王德輝的手機里,“網格亮身份,有事請找我”的民情直通卡已存有23條辦理記錄。"昨晚剛在網格群反映路燈故障,今早就修好了"王德輝邊說邊展示手機里的辦理回執。鎮黨委書記吳志橋帶領的“晨露工作隊”更是成為特色——利用春茶采摘、油菜管護等農時節點深入田間地頭,累計走訪3700余人次,建立起覆蓋98%家庭的動態民情檔案。近半年來收集的民生需求中,62%涉及生態保護,形成獨具特色的“山水民生清單”。
面對群眾訴求,該鎮建立“三階過濾”機制:戶主會初篩聚焦共性問題、鄉賢參事會論證可行方案、生態專家組終審把關。灘頭村停車場項目經三輪篩選,既解決停車難題,又保留移民后靠村落的傳統風貌。在古色古香的議事會堂,20位村民代表與規劃人員圍坐商議?!罢彰鞑捎锰柲苈窡簟薄熬G化帶補種本地柑橘”......經過三場"暖陽漫談",44萬生態停車場方案終獲全票通過。這種帶著茶香的議事模式已開展120余場,370件民生實事在協商中落地。
街鳩公路改造期間,道路專管員江山雞每日巡護時都要反復叮囑:"施工廢料必須轉運至專門處理站,不能污染街源河?!霸撴倓撔?路長制+云監督”模式,通過綜治中心智慧平臺實時監控施工全程,完工后專項檢測水質PH值、濁度等6項指標。98%的群眾滿意度背后,是57個生態監督崗的日夜堅守。
如今穿行街口鎮,青石板路串起黛瓦白墻,生態溝渠潺潺伴行,智慧路燈照亮晚歸茶農的竹簍,“惠民菜籃子”“送戲進萬村”等一批省級民生項目落地生根。這個用腳步丈量民情、以青山見證初心的皖南山鄉,正以"源頭活水"潤澤新安江畔的共治圖景。(吳建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