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安徽財經大學“雛菊法箋六尺隊”在桐城六尺巷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入挖掘和弘揚六尺巷所蘊含的“禮讓"文化,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圖1 團隊成員在六尺巷前合影
活動當天,實踐團隊成員首先來到六尺巷歷史文化展覽館,通過館內豐富的文物、圖片和文字資料,詳細了解了六尺巷的歷史典故。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爭執,張英得知后,回詩一首:“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也深感慚愧,同樣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這一故事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禮讓、包容的傳統美德。團隊成員還參觀了六尺巷工作法展陳館,探究法律在六尺巷基層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在展陳館內,豐富的圖文資料、生動的多媒體展示,全方位地呈現了“六尺巷工作法”的形成背景、發展歷程以及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六尺巷工作法”以清朝康熙年間的“六尺巷”典故為文化淵源,將“和”“讓"的理念融入到現代社會治理當中,通過“受理、調解、評議、公示、回訪”等一系列規范流程,有效化解了眾多基層矛盾糾紛。同時,對六尺巷內營業者以及長期居住的居民和小朋友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于六尺巷文化的看法以及對于社區治理的感受與建議。
圖2 團隊成員在六尺巷工作法紀念館前合影
接著團隊成員專訪了桐城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主任畢大為。畢主任介紹,自2022年3月中心掛牌以來,已成功化解6000起矛盾糾紛,服務近25000名群眾,將“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融入社會治理,成效顯著,獲得群眾和社會各界認可。該工作法借鑒中醫“望聞問切”,通過“聽、辨、勸、借、讓、和”六個步驟,傾聽群眾訴求,明辨是非,借力調解,倡議互諒互讓,真正解決問題。中心還依托各級平臺,統籌各方力量,建成“一站式”解紛中心,實現全流程網上調解,提升調解成功率。畢主任表示,中心將繼續優化工作流程,提高調解效率和質量,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讓“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發揮更大作用,助力構建和諧社會。團隊成員通過此次訪談,深刻感受到該中心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方面的積極探索和顯著成效,以及“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獨特魅力和強大生命力。
圖3 桐城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
“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團隊通過網絡宣傳等形式力求將六尺巷禮讓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圖4 團隊成員采訪當地群眾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