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莊聽音探非遺,尋味黃梅悟真心
2025年2月2日-2月4日,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前往安徽省合肥市蘧莊劇院,開啟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黃梅戲對話之旅。此次活動旨在帶領青年學生感悟黃梅戲文化,深入了解黃梅戲的歷史和發展現狀,激發對于傳播黃梅戲文化的興趣,發自內心地推廣中華優秀戲曲文化。同時,也希望通過實踐向公眾展現非遺戲曲的獨特魅力,增強當代青年對于安徽省地方文化黃梅戲的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圖為實踐隊員進入蘧莊)
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市,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以婉轉動聽的唱腔、質樸生動的表演和貼近生活的劇情,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團隊成員們懷著對優秀傳統文化、對經典非遺藝術的敬意,走進蘧莊,與現場的演藝人員、觀眾進行了深入交流,聆聽他們對黃梅戲的熱愛與堅守。
(圖為戲曲表演者展示表演手法)
當團隊踏入劇院時,劇院內已座無虛席。眾多觀眾里面不僅有年長的戲迷們陶醉在黃梅戲的悠揚旋律中,還有許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瞪大眼睛、聚精會神地觀看著臺上演員的精彩表演,為這場黃梅戲演出增添了不少生氣與活力。從臺下觀眾們的神情中不難看出,黃梅戲作為安徽省的地方文化瑰寶,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圖為觀眾正認真觀看表演)
在與演員的深入交流中,一位資深戲曲表演者感慨地分享了當前黃梅戲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的展望。他提到,黃梅戲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如何吸引年輕觀眾、保持藝術的鮮活度和創新性,是目前擺在黃梅戲面前的一大挑戰。他認為傳統戲曲需要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嘗試新的表現手法和題材,讓黃梅戲更加貼近當代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
(圖為實踐隊員對表演老師進行采訪)
此外,團隊成員們以“為什么喜歡看黃梅戲”的問題為引,在散場時隨機采訪了幾位觀眾。其中,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表示,黃梅戲不僅是他的娛樂方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他對過去豐富的回憶和情感。他提到,黃梅戲貼近百姓生活,唱腔獨特,融合了地方民歌元素,讓人倍感親切。另一位年輕觀眾表示,她主要是陪伴家人前來觀看,但不知不覺中也看得十分入迷。
(圖為實踐隊員對現場觀眾進行采訪)
除了演出戲臺,蘧莊內還設置了豐富的文創產品展區,吸引了團隊成員和來往游客的目光。這些文創產品以黃梅戲為主題,設計獨特、制作精美,既有傳統戲曲元素的融入,又不失現代感和時尚感,不僅具有觀賞價值,更是對戲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傳承和弘揚。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文創展區)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黃梅戲的歷史與文化,更讓他們感受到了黃梅戲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團隊成員們通過拍攝短視頻、撰寫文字資料等方式,記錄下了這次黃梅戲尋味之旅的點點滴滴,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梅戲的魅力,感受中華優秀戲曲文化的深厚底蘊。
(圖為經典黃梅戲《天仙配》的舞臺表演)
在活動結束后的團隊交流中,成員感慨道:“這次黃梅戲尋味之旅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非遺黃梅戲的博大精深和鮮明特色。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未來,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實踐團隊將繼續致力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振興貢獻青春力量。(作者:王睿希,攝影:陳可欣)
(圖為實踐隊員與戲曲非遺傳承人進行合影)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