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是陳延年烈士犧牲97周年紀念日。7月3日至7月10日,安慶師范大學大學生記者團暑期實踐調(diào)研團以“傳承延喬精神 汲取奮進力量”為主題,前往上海市、安慶市等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感悟延喬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
追尋延喬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
7月4日,團隊成員來到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進行實地調(diào)研。在陳延年、陳喬年墓碑前,團隊成員獻上鮮花和緬懷書信,并通過致敬默哀、舉拳宣誓等方式與延喬兄弟展開一場“跨時空”對話,致敬陳延年、陳喬年兩位革命烈士,傳承紅色基因。
“為追尋信仰求學于上海、法國和蘇聯(lián),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戰(zhàn)斗于廣東、北京和湖北......”安慶市皖江文化館內(nèi),依照時間順序布置的展板詳細展示了陳延年、陳喬年的求學與革命經(jīng)歷,以史料圖片與文字介紹相結(jié)合的形式,真實再現(xiàn)延喬兄弟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與偉大貢獻,團隊成員在此重溫革命歷史、銘記烈士精神。
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向團隊成員講述了其恢復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故居舊址的往事。1980年代,為建設城市自來水廠,南水關(guān)陳家老宅被拆,不少人為此嘆息。2015年,安慶市南水關(guān)老水廠的位置可能騰退,汪軍根據(jù)張君、李帆群、萬峰巖等幾代文史人留下的珍貴資料,四處奔走取證,最終在2019年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鍵性證據(jù),即“陳延年、陳喬年烈士故居舊址”文保碑。在2021年8月13日,安慶市人民政府正式將陳延年、陳喬年烈士故居舊址更名為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故居舊址。
聆聽革命故事 傳承延喬精神
7月8日,實踐團成員分別拜訪了中共安慶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三級調(diào)研員方慶寨和陳延年、陳喬年兄弟的侄女陳長璞。
方慶寨從事黨史研究27年,他在學習黨史的過程當中,了解到陳延年和陳喬年的革命英雄事跡,便對其展開了專題研究。“研究歷史人物不僅要關(guān)注他們的生平事跡,更要深入理解他們的思想變化和心路歷程。”方慶寨認為,宣傳歷史人物時必須基于真實可靠的資料,避免斷章取義和道聽途說,這樣才能確保歷史的真實性和教育的有效性。
在與團隊成員探討如何更好地弘揚延喬革命精神時,他表示,傳承延喬精神不僅要講好他們的革命故事,還要揭示故事背后的本質(zhì)思想和精神內(nèi)涵。“理想信念貫穿他們的一生,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這一切都是他們對理想信念的踐行。”
20世紀80年代起,陳長璞便致力于祖父及兩位伯父相關(guān)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獨秀園的修建。近年來,她受邀走進多所學校,為學生們講述陳延年、陳喬年的故事。“我一直為他們的精神傳承作出不懈努力,如今你們是傳承延喬精神的主力軍,希望你們能夠感悟延喬精神的核心內(nèi)容,用實際行動傳遞‘延喬新聲’。”
團隊成員以對方慶寨和陳長璞的采訪內(nèi)容為基礎(chǔ),共同進行了劇本《信仰的力量》創(chuàng)作。劇本以陳延年、陳喬年兩位青年革命英雄為主視角,從求學生活、自主實驗、流血斗爭到英勇就義等多維度再現(xiàn)兄弟倆的事跡。實踐團成員走進社區(qū),通過劇本表演,再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的血性與光輝,激勵青年學子從延喬兄弟身上學習并汲取信仰之光。
凝聚青春之力 續(xù)寫紅色故事
7月6日至7月9日,團隊成員先后走進安慶市懷寧縣臘樹中學、宜紡社區(qū)、先鋒社區(qū)等地,為市民和學子帶來六場名為《走過延喬路》的宣講,講述延喬故事,宣傳延喬精神。
實踐團成員將紅色資源與思政教育融合,結(jié)合團隊實地調(diào)研成果,以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二人的革命事跡為切入點,輔以電視劇《覺醒年代》劇照、延喬路圖片等相關(guān)史料,采取視頻展示與親口講述結(jié)合的形式展開宣講。在和革命先烈“跨時空”的對話中,用聲畫結(jié)合的形式讓紅色精神可觀可感,使延喬精神逐步從“字面觀”走向“地面觀”,使得革命教育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青年學生。
“團隊在前期數(shù)次對于延喬兄弟事跡和其精神內(nèi)涵的學習、思考,有了這一次凝練的成果,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團隊成員李武表示,希望用實際行動詮釋延喬精神的當代價值,將信仰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昨天參觀了皖江文化館,館中恰好在舉辦以延喬兄弟為主題的展覽,今天便聽到了延喬兄弟相關(guān)的事跡宣講,他們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加深刻和真實。”準大一新生、安慶市民婁俊城表示。此前,他對陳延年、陳喬年兄弟的英雄事跡亦有過一定了解,他表示將會把“延喬兄弟”的故事傳播給更多人,更加積極深入了解并傳承延喬精神。
“一百年前,一群青年人扛起救國大旗。一百年后,一群青年人揚起強國之帆。能在安慶這片紅色熱土上講述延喬兄弟的故事,我們深感責任在肩。”團隊成員陶玉涵說道。未來,團隊將繼續(xù)深入社區(qū)、學校,以“微宣講”為載體,在社會實踐中引導廣大群眾和青年學子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讓延喬精神深入群眾心中。
(通訊員 劉子陽 陶玉涵)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