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青年學生關注鄉村發展,投身鄉村振興,促進廣大青年在實踐中接受教育、經受鍛煉、增長才干,7月15日至19日,淮南師范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組織“青春志、綠野行”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定遠縣桑澗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系列活動。社會實踐團隊由學生志愿者、教授博士科技專家團隊組成,生物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陳金勇、黨委副書記劉恩民、團委書記邵警清、輔導員左靖、詹磊帶隊,積極開展鄉村振興理論宣講、惠民科普活動、直播銷售農產品、鄉村實地調研走訪、致富帶頭人訪談等一系列志愿活動。
科研賦能促增效,“科技小院”促發展
為了更好促進農作物提質增產,生物工程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科技專家團隊汪承潤教授、張勝利副教授、耿雪晴博士、楊倩博士等一行來到定遠縣桑澗鎮開展“助力鄉村振興、踐行科技為民”系列活動。汪承潤向當地農民開展了“水稻病蟲害防治和增產提質技術”科普講座,向農民強調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策略,并介紹了納米肥料的應用及其優點。專家團隊與當地農戶座談交流,就水稻生產、食品質量與安全、經濟作物種植、動物養殖等進行溝通探討。隨后專家團隊就水稻種植提質增產問題進行答疑,并來到稻田進行實踐指導,給予當地農民技術支持。
2020年以來,生物工程學院依托汪承潤教授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稻米富硒提質和消減重金屬污染的葉面調控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成果,集結專家力量,依托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對桑澗鎮河西村開展幫扶活動,探索高校科技幫扶模式,為促進農村地區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脫貧攻堅發揮了積極作用。農民在汪承潤教授的指導下獲得了好收成。富硒米的價格比普通米的價格貴4至5元一斤,平均每畝地的水稻產量能夠增收150-200斤,有了學校技術支持的金牌力量,幫助種植戶走上種植有機富硒水稻增收致富的道路。結合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生物工程學院與定遠縣天河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設立農產品提質增效“科技小院”,為當地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師生持續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將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用的田間技術,開展農技培訓、科普活動、提升科學素質,服務農村和農民,助力鄉村振興。未來,學院將繼續深化科技小院建設,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和覆蓋面,進一步加強對定遠縣桑澗鎮科技幫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打造電商新風潮,拓展銷售新渠道
“我們推薦的富硒稻米是生物工程學院汪承潤教授安徽省重大專項研究成果,稻米原有硒含量提高9倍以上......”社會實踐團隊在稻田旁上開展直播銷售。為了更好地銷售當地農產品,解決農村產品銷售不暢、缺乏平臺的問題,志愿者們在定遠縣天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通過線上抖音平臺幫助當地農戶銷售優質農產品,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為廣大消費者們介紹、推薦富硒大米、瓜蔞子等農產品。直播前,志愿者們認真備書,準備直播的各項內容,包括農副產品介紹、直播環節切換等;直播現場志愿者們發揮自身特長,活躍直播現場氣氛,助推農產品線上銷售,助力農村農業持續發展。團隊還進行直播技能培訓,帶農戶們學習新技能。
志愿服務傳溫暖,愛心支教助成長
愛心匯聚力量,真情共筑希望。為豐富當地的留守兒童的假期生活,幫助兒童健康成長,志愿者們利用實踐時間對當地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的課業輔導,為他們分發書包和文具,并帶領留守兒童參與“逛三園”、“一元五角抱團”游戲,與他們進行交流,拉近與留守兒童的距離。“哥哥姐姐們帶來的書包和文具我非常喜歡,帶我們一起做游戲很有趣,很開心!”留守兒童張雪臉上洋溢著笑容。學院組織志愿同學對當地留守兒童開展“一對一”課業輔導,通過線下輔導和線上輔導的相結合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一份愛足以體現社會的溫暖,志愿者們用愛心去溫暖、用知識去幫助,讓留守兒童度過一個快樂、陽光、充實的假期。
勞動實踐進鄉村,助推青年行擔當
“到了梅雨季節,是水稻病蟲害重點防治階段,要盡早防治。”學生實踐隊員與專家團隊冒著炎熱天氣,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送科技、送服務,提出水稻提質增產措施,為水稻種植中常見病害防治現場開“藥方”。志愿者們參觀了由學院優秀畢業學子陳光創辦的定遠縣天河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觀摩現代農業設備操作,深入了解農業智能化生產。在陳光的教學和示范下,學習組裝性誘劑誘捕器,來到田間地頭依照“南北走向,每個田埂插2根性誘劑誘捕器”的原則分組進行勞作,并在陳光的指導下親手操控了農用無人機,對田地進行澆灌。志愿者切身體會了農業勞動實踐的辛苦和不易。陳光校友還向同學分享了自己返鄉創業的經歷,激勵學弟學妹們要立志成才,珍惜在校時光,努力學習,為社會發展奉獻青春力量。通過此次實踐,幫助志愿者培養知行合一、能吃苦肯奮斗的優秀品質。
推廣科普傳新知,調研助力新建設
同時,志愿者們走訪調研當地街道和農村,深入了解桑澗鎮農業生產、文明創建、文旅發展等情況。志愿者們手持問卷,即使在炎日之下,依然堅持不懈,用一筆一劃記錄下當地真實的情況。與此同時,志愿者們向農戶分發了科普宣傳單頁,向廣大農戶宣傳夏日食品、衛生安全;介紹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和智慧農業;科普農村環保知識等。實踐團隊通過深入調研,結合當地情況,提出發展菌菇產業、開發挖掘當地特色食品為農民增收等建議,進一步拓寬河西村發展路徑,為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紅色基因注血脈,英烈精神永相傳
名垂千古,浩氣長存。志愿者們懷揣敬仰之心參觀藕塘烈士陵園,站在藕塘烈士墓碑前,聆聽思政課指導教師王秦江的講解,志愿者們深入了解定遠縣的革命歷史和革命戰士的英勇事跡。在紀念館內,每一張展牌,每一份展品都承載著先烈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志愿者們來到藕塘烈士陵園向先烈致敬,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升華,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學習先烈們頑強拼搏、不畏犧牲的崇高,傳承紅色基因,堅定不移跟黨走。
青衿之志,履踐致遠。“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們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了解了農村實際,增強了服務農村、農民的意識,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鄉村振興的新圖景里,志愿者們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印記。學院將進一步把課堂學習與鄉村振興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引導青年學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發揚志愿服務精神,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丁小莉 攝影:錢澤鵬、李浩天)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