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廣德市新杭鎮箭穿村,因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一箭穿石而得名。箭穿村賢才輩出,德善之人沈德山就是杰出代表。合工大暑期“新征程•再起航”社會實踐團隊循著基層治理的主線索,約訪沈老。在沈老的諸多身份中,最重要的當屬德善鄉賢調解工作坊公益常駐鄉賢調解員。當談到身份認同,沈老總是驕傲地提起年輕時的軍旅生涯:“是黨和部隊培養了我,是新杭箭穿的人民養育了我,有了能力我必須回報家鄉,回饋社會?!?/p>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訪沈老當天,天氣狂風驟雨,雷驚云搖,沈老卻抱臂自巍然不動,氣定神閑,親切地稱呼實踐團成員為小同學。他以自己豐厚的人生經歷勉勵大家,“我當年以房地產開發董事的身份備考律考,給自己定下每天讀書的目標,22年8考7未能通過,這是何等的艱難?。∽晕铱偨Y,小有成功有兩點原因:一是不服輸,二是不怕輸!”作為一名法學本科生,我深知跨行學習法律的不易,頗有感慨??嚯y是人生的“磨刀石”,只有經受住“切”與“磋”“琢”與“磨”的砥礪,才能壯筋骨、長才干。在普遍文化不高的年代,當年幾近退休的沈老卻有如此毅力、如此膽量,不甘落后,每日精進,令人欽佩。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是成事之基、成器之道,越是困難磨礪,越是鋒芒逼人,從小在“箭穿石”下長大、在岳飛將軍精神中熏陶的沈老更是發揚岳飛精神的核心要素:盡忠報國志不移、廉潔自律終不改、好學深思求自強。
定分止爭,春風化雨
作為公益調解員,沈老和他的德善鄉賢們組成的春雨普法調解隊在基層治理中潤物無聲、定分止爭。
曾有這樣一樁糾紛,多年難解。村里老王百年之后留下2300元土地征收補償款,膝下七個女兒為了繼承紛爭不休,老大老二堅持自己曾經贍養老父天年,應取得全部財產,老三老四招了贅婿,主張按照習俗,排除出嫁的女兒,其余女兒則拿出《民法典》,要求按照繼承的原則平均分配。這可難倒了調委會,怎么都不能讓當事人滿意,一度甚至鬧到七姊妹對簿公堂。這時,沈老出馬,只問了一個問題:是誰給老父親捧牌位?原來按照當地習俗,一般捧牌位的子女盡了最多的贍養義務,也是老人心目中最屬意的繼承人。最終按照沈老的提議,除捧牌位的老四外,其余每人分得300元,老四500元。沈老提出的調解方案,有情可原、有法可依,所有人都心悅誠服。
這種結合法律與習俗,集糾紛解決與價值引領于一體的方式,既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識,也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不棄微末,久久為功
以沈老領銜的德善鄉賢工作坊正是切中難點,對癥下藥,扮演百姓身邊法律疑難雜病的“家庭醫生”,巧解群眾“心疙瘩”,從源頭化解矛盾,有效解決基層法院“訟累”難題。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當問到沈老對于當地鄉村振興的看法時,他毫不猶豫地從基層法制建設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鄉村振興的社會大事要從點滴培育百姓法治觀念開始,這也是組建‘春雨普法隊’的初衷?!弊脏l賢調解開始以來,沈老及其團隊已深入村社開展工作百余次,化解交通事故、山林土地、征地拆遷、鄰里糾紛等矛盾近百起,開展普法教育課堂二十多次,通過發動熟人、能人、賢人,利用人熟、事熟、社情熟的優勢,采取講法、講理、講策略的方式取得了實質性成效,真正向達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而努力。
基層糾紛解決機制聽起來似乎有些遙遠,涉及金額標的也較小,但細節決定成敗,正是這些發生在百姓身邊的矛盾隱患不斷威脅著和諧鄉村建設。
窗外漸漸細雨綿綿,與沈老的交流也告一段落。這段難忘的經歷,讓實踐團成員對于維護社會長治久安、促進法制和諧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未來,實踐團將持續參與“送法下鄉”的活動,不斷延伸農村法律服務觸角,推動鄉賢文化滋養文明鄉風,以法治之力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奏響青春奏鳴曲。
(方梓菡 王伸琰 指導教師:孫超平 方留)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