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的“筑夢薪火 紅色金安”實踐團奔赴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楊公村和三十鋪鎮胡大樓村開啟一場“蓄謀已久”的邂逅,主動投身到鄉村振興的主戰場,開展“黨史銘心·烈士緬懷·非遺傳承·鄉村振興·文化尋根”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在推進強國建設、共建美好安徽事業中彰顯青春風采、展現青春作為、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強黨性,筑牢思想之基
實踐團在金安區開展了“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加強黨性教育”專題黨課學習活動。在楊公村,指導老師謝敏從三個層面詮釋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源起、內涵和價值意蘊,旨在引導青年汲取精神力量,爭做時代先鋒;在胡大樓村,老黨員陳久勝講述了黨的歷史、理論和政策,并結合自己投身基層建設的實踐經驗,對“三農”問題的見解作出方向指引。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在今后學習中將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工作水平,以“知行合一見真章”的學風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緬懷先烈,賡續紅色之魂
為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傳承和弘揚紅色革命精神,金安實踐團前往皖西烈士陵園,參觀了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通過實地學習和體驗,追尋紅色足跡,賡續紅色血脈。紀念館展廳內陳列的歷史文物和珍貴照片,生動再現了革命先烈們在大別山地區的艱苦斗爭歷程和英勇奮斗精神。實踐團成員們駐足觀看,認真聆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和崇高品質,激發了愛國愛黨的熱情和責任感。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傳統剪紙,綻放非遺之光
一剪之趣奇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為深入了解剪紙藝術的文化底蘊和裁剪技藝,及其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團走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拜訪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翁墩剪紙的傳承人徐圣年。作為翁墩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他一直致力于剪紙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徐圣年強調,剪紙不僅是一種民間藝術,更是一種承載了中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文化符號。通過剪刀和紙張的巧妙結合,剪紙藝術能夠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與非遺剪紙的近距離接觸和體驗中,實踐團成員領略了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價值。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他們也更加清醒認識到了非遺文化傳承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將用自己的行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剪紙藝術,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青春力量。
重實踐,篤行報國之志
為著力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與實踐能力,實踐團隊精心開展了一系列的勞動實踐活動。實踐團踏入金安區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基地內種類繁多的勞動實踐項目讓師生們切身體悟到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實踐團移步至葡萄園,隊員們參與采摘,在勞作中深刻領悟到果農的辛勤付出,同時為推動翁墩鄉葡萄產業的發展貢獻了智慧與力量。但在這個雨水豐沛的季節,防汛形勢牽動著胡大樓村駐村干部的心弦。面對嚴峻挑戰,學院駐村書記樊永春帶領師生們毫無懼色、勇往直前、深入一線,他們齊心協力疏浚河道、加固堤岸,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高尚品格,有力助推師生們以鍥而不舍的行動傳承偉大的勞動精神。
話青春,匯聚溫情之力
為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實踐團開展了走訪慰問鄉村老黨員同志活動,為他們送去生活物資,傾聽心聲,了解訴求,并轉達黨組織對他們的關懷與關愛。當大家了解了困難戶和其他基層群眾日常生活情況和身體狀況時,同學們體會到要不斷增長自身才干,以更加務實的態度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中,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挺膺擔當。
走進文化之鄉,共筑非遺傳承夢,青年學子助力鄉村振興。金安實踐團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革命精神的傳承和鄉村發展的建設需要青年人的助力,狠抓落實每一項下鄉任務,腳踏實地,自找苦吃,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實踐團隊員們不怕吃苦、樂于奉獻、積極上進,在鄉村基層工作中展現出了青年學生的激昂上進、富有激情與活力,大家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與時代進行一場屬于彼此的“雙向奔赴”,奏響動人的青春之歌。
(孟飛龍 謝敏 唐駿偉 朱婷)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