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柳州3月25日電 題:受助讀博后 廣西教師捐百萬元助力鄉村科學教育
作者林馨
曾被希望工程項目資助兩萬元而改變人生的廣西科技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陳宇良,日前決定捐助100萬元成立“希望科學+基金”,實現“十年之約”,反哺鄉村科學教育。
圖為陳宇良(右)捐資成立廣西“希望科學+基金”現場。受訪者提供
1987年,陳宇良出生于廣西貴港的一個農村家庭。陳宇良日前接受采訪時候介紹,考上廣西科技大學時,他父親因生意失敗,且身患強直脊柱炎不能工作,家里靠母親一人打零工維持生活。
從小比同齡人早熟的陳宇良,一把攬過家庭的責任。“從2006年上大學開始,我沒問家里要過一分錢。”在家庭發生變故后,陳宇良加倍刻苦學習,以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作為自己學費和伙食費,并利用課余時間到校外做兼職。他說:“擺地攤、當家教、發傳單,什么工作我都嘗試過。”
2013年,對于陳宇良來說是難以忘懷的一年。在廣西大學讀研后,他以優異的成績保送博士學位。但困難的家庭讓他一度撐不下去,陷入掙錢給父母治病還是實現人生夢想的兩難抉擇。
此時,陳宇良了解到通過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廣西青年英才助學金”,能夠獲得兩萬元資助。品學兼優的他順利通過申請,獲得資助。“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這兩萬元讓我得以繼續實現夢想。”陳宇良說。此時,也在他心里埋下一個“十年之約”。
在廣西大學讀博時,陳宇良又獲得獎學金資助,到美國雪城大學攻讀聯合培養博士。2018年,學成歸來的陳宇良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和某企業百萬年薪的橄欖枝,毅然決定回到廣西科技大學任教。他說:“這里是我成才的起點,我希望利用我的所學回報母校。”
圖為陳宇良與團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后合影。受訪者提供
在采訪中,陳宇良反復提到:“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成為高校教師后,陳宇良格外關注學生的家庭狀況,希望能將從社會得到的愛,回報于社會。十年來,他先后資助過38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并通過帶學生做科研項目獲得經濟收入。“如果直接給學生錢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希望通過鼓勵他們認真學習來幫助他們。”陳宇良說。
經過多年努力,陳宇良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他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130余篇學術論文,并榮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廣西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母校給年輕教師創造很好的科研環境,我通過努力工作在科研上取得一些成果。這些成果換取的科研獎勵,使我能夠實現下一個十年之約。”陳宇良說。
今年3月份,陳宇良決定完成自己的下一個“十年之約”:向廣西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贈“希望科學+基金”。自2024年起,他將每年捐贈10萬元,一直持續10年。該基金計劃通過發放助學金、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點亮廣西青少年的科技夢想。
“我出生于農村,深刻理解科學教育是鄉村教育的短板。我希望通過基金給農村的孩子更多機會走近科學,讓科學的種子播撒在農村。”醉心于科研的陳宇良希望,能為下一代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通過科技興國來回饋社會。
圖為陳宇良(中)試驗前指導學生做實驗要注意的事項。受訪者提供
拿出100萬元成立“希望科學+基金”,對于陳宇良來說并非易事。“家里有房貸,老人看病、妻子讀博都需要用錢,但家里人都很支持我的決定,支持我用行動回報社會。”他記得小時候,家里生活雖不富裕,但父母都樂于幫助他人。父母的言傳身教,在陳宇良身上埋下樂善好施的種子。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榜樣作用,吸引更多的企業組織和個人加入公益事業,為青少年的成長成才匯聚力量。(完)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