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踏上離別的火車,我只顧著流淚,忘了揮手忘了說再見,望一路珍重......”6月末,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中學校學生們的歌聲中,安徽師范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的15名隊員陸續(xù)踏上返程的列車。
航天日活動后,在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支教的檀小娟(前)與學生們合影
讓他們通過我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的家鄉(xiāng)曾經(jīng)是國家級貧困縣,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兒時讀書的那所學校,僅有的十幾位老師承擔著整個學校所有的工作”。2021年10月,安徽師范大學第24屆研支團正式組建,該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支團隊長孫悅談及選擇加入其中的原因,她提到,學生時代的的她并未認真地去思考教育落后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但上了大學后,從新聞中、從日常的社會實踐中,自己逐漸體會到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所以,當我得知西部教育資源匱乏時,我來了?!毙愿窈浪膶O悅笑著說。
研支團隊員、體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沈強森也是在綜合考慮后做出加入其中的決定,并順利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一路走來,自己得到身邊很多人的照顧,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社會,“想讓那里的孩子通過我們看一看外面的世界?!?/p>
組隊后,學校從“青馬工程”培訓、崗前技能培訓、部門掛職鍛煉等方面對隊員們進行了全面的培訓,大大提升了他們的綜合能力。“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xiāng)”。2022年盛夏,15名隊員向祖國許下青春誓言,懷揣著“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的堅定信念,“兵分三路”前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三地,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在爬山登頂后,在松潘縣中學支教的沈強森(前排左七)與學生們合影
一把糖果一句贊美 可抵各種高反和不適
湛藍明凈的天空,似棉花般漂浮在群山之上的白云......初到高原,這里的景色使隊員們深受震撼。然而還沒來得及欣賞,因缺氧和氣壓變化引起的高原反應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人文地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支團隊員尹仟仟回憶道,3000多米的海拔讓她直接暈倒在從機場去山南市的路上,檢查站工作人員拖來氧氣瓶供她吸氧,培訓地的醫(yī)護姐姐精心照顧她,適應較好的隊員替她打來熱飯菜,晚上睡不著覺時,藏族伙伴會點上助眠的藏香?!斑@一切都讓我感受到西藏人民的熱情”。
沈強森在松潘縣中學校擔任三個班的體育教師和一個班的班主任,高強度的教學和高原反應讓他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因身體不支而請假住院治療。“重回課堂后,幾個特別活躍的學生問我怎么請假了,說完掏出一把糖放在我的手心里?!被叵肫鹉且荒?,沈強森嘴角上揚。原來,在學生們的認知中,多吃糖可以緩解高原反應,等他上完三節(jié)課后回到辦公室,驚喜地發(fā)現(xiàn)辦公桌上擺滿了各種糖果,和一張寫著“老師多注意休息,多吃糖可以快速恢復身體”的紙條,“當時真是感動到不行”。
頭暈、心慌、疲乏、高反嚴重......來到高原后,隊員們都面臨著種種困難,但這些問題都抵不過當?shù)貙W生帶來的溫暖?!巴趵蠋?,你上課好棒呀,我們都好喜歡你的課!”在松潘縣中學校支教的第一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支團松潘分隊隊長王玥就受到了學生們的夸獎,“當時,心里仿佛裝滿了盛開的鮮花。”王玥說,“連一直講課所引發(fā)的缺氧和喉嚨沙啞都被暫時忘記了?!?/p>
拍畢業(yè)照的時候,學生曲木么次作走了很遠的山路把自己的彝族服裝帶到學校來,給孫悅穿上,并偎在她懷里合影
教學相長 滿懷熱忱點亮支教之旅
“我是頭一回當老師,剛開始講課時,我一直很緊張?!毙侣剛鞑W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支團隊員王儒鈺在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擔任歷史課教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學生們看到她下班后在看足球比賽。這消息在學生間迅速傳開:原來,老師和他們有著一樣的愛好。從那以后,學生們只要在校內(nèi)踢足球都會請她觀賽,有時候還會請她當裁判。與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后,王儒鈺講課時不再緊張了,這種轉(zhuǎn)變也讓學生們稱贊:“老師越來越自信了!”
尹仟仟在參加2023年山南市高中地理教學競賽時,因為時間和條件所限,她對山南市整體城鄉(xiāng)建筑景觀、空間布局尚不了解,缺乏課件圖片素材。來自各地的學生得知后,熱心地為她講解各自家鄉(xiāng)的地理情況,幫她查閱資料,還托家人為她寄來了很多家鄉(xiāng)的照片,有雪山、河流、草原、冰川等。她邀請學生們一起設計課件,在那次比賽中獲二等獎?!斑@份榮譽有一大半的功勞來自我的學生們?!币院赖卣f。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在學校素質(zhì)教育課堂之外,隊員們嘗試培養(yǎng)學生們更多的藝術特長。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學生檀小娟來自黃梅戲的故鄉(xiāng)——安徽省安慶市,恰逢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創(chuàng)建黃梅戲社團,她便毛遂自薦,協(xié)助指導社團學生排練黃梅戲《女駙馬》經(jīng)典唱段。后期,又指導學生們將其排成漢藏雙語版本,讓黃梅戲在西藏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研支團隊員們還圍繞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青年思想啟蒙、關愛山區(qū)兒童等方面,打造了“推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項目、“星火團校”精品課程和“溫情安師大”助學項目等系列品牌活動。其中“推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項目已連續(xù)三年獲評“推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優(yōu)秀團隊,并得到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共青團中央青年發(fā)展部致信表揚。
點評
在祖國需要處建新功
□安徽師范大學團委書記 廖仲明
踐行了一段接續(xù)傳承的青春諾言。2011年組建,2012年派遣,學校連續(xù)選派12批、149名研究生支教團隊員,先后赴西部3省6縣接續(xù)開展教育幫扶、協(xié)助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工作。今年,第24屆研支團15人(校第11屆)圓滿歸來,將接力棒遞到第25屆研支團手中。從第一屆的3人到如今的15人,正是一屆又一屆的青春傳承讓研支團的歷史意義更有厚度。
實現(xiàn)了一次深入基層的青春奉獻。研支團隊員們時刻牢記初心,力求做好“教育引路人、素拓排頭兵與公益踐行者”。做好基礎教學工作的同時以“第二課堂”為載體,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進一步實踐著學校研支團的“體育美育”助學計劃;深耕“溫情安師大”愛心助學、“星火團?!鼻啻阂降纫慌軞g迎、叫得響的活動品牌。在三尺講臺上做好教育教學之外,走進田間巷陌、街道、社區(qū)中開展工作,以“公益書屋”“推普社會實踐”等活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讓研支團的社會價值更有廣度。
收獲了一份共同成長的青春體驗。從“學知識”到“見世面”,研支團隊員們在學生們的心中播下了種子,澆灌教育的果實,也擁有了令自己一生難忘的成長經(jīng)歷與青春回憶。隊員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知國情、受鍛煉、增閱歷、長才干,努力成長為既有豐富科學文化知識、又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基層工作經(jīng)驗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團隊中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志愿者典型,也在校內(nèi)發(fā)揮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實效,讓研支團的育人作用更有深度。
雙向奔赴的一年 有歡樂更有成長
□普格縣中學校團委副書記 楊 倩
安徽師范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是一支充滿活力、富有智慧的團隊,他們有著強烈的敬業(yè)精神、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在教學方面,他們能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根據(jù)學生反應適時調(diào)整教學;批改作業(yè)認真、仔細,能注意到學生們共同的錯誤,評語多樣、豐富而懇切;學習能力強,即使初上講堂,經(jīng)驗不足,甚至有的隊員教的不是本專業(yè)科目,他們也不會因此產(chǎn)生厭煩心理,反而更加認真、負責......獨特且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式讓他們成為學生心里最喜愛的老師。
此外,他們還兼任學校團委等崗位,協(xié)助管理校內(nèi)日常事務,負責視頻拍攝、媒體宣傳、學生社團等各類工作,組織團員上好團課,組織學生進行“學雷鋒”活動,組織開展“溫情安師大”助學公益項目,讓學生們感受到他們深沉且貼心的愛。
一年時間,感謝遇見青春、認真、負責的研支團隊員們,感謝他們在這一年時間里帶給學生們的歡樂。灼灼韶華,風禾盡起,愿他們云程發(fā)軔、萬里可期。
支教感悟
一年的支教生活已然結(jié)束,這一年里辦公桌上時不時會出現(xiàn)一朵小花,去查寢時全寢室學生都要挨個兒跟我道晚安,學生們滿滿的愛意讓我在異鄉(xiāng)的許多個瞬間變得溫暖閃耀,我感恩并珍藏著這些大山深處的美麗際遇。
臨別之際,學生們拉著我說:“孫老師,我想到安徽上大學”“孫老師,我也想去外面的大城市看一看”......那一刻,我知道有些事情正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我好像種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那顆種子會在我走后領著這些學生們走出大山,走向更遠更廣闊的世界。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就像他們當初愿意信任我一樣。
——隊長 孫 悅
我們和這里的老師們一樣,都希望學生們可以去看更高的山,去看最美的海,或者站我們站過的三尺講臺,講我們講過的課。我記得在最后一堂課上,學生們哭紅的雙眼、一筆一畫認真寫下的告別信、親手制作的禮物,這一切都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松潘分隊隊長 王 玥
“教學相長”是我此行體會最深的一個道理。最開始,我還不了解這邊的學情,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并未得到有效的反饋。因此我積極了解學生、和他們溝通交流,在一次一次的課堂教學中總結(jié)方法、改變思路。當學生在得知我即將離開時說:“老師,你能不能留下來,把我們帶畢業(yè)?”那一刻,我的成就感達到了頂峰。和學生深厚的感情化為走廊上一聲一聲的“老師好”,我知道,這是一群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人。
——山南分隊隊長 劉金鵬
□本報記者 程榕娟 通訊員 虞欣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