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民營經濟促進法共9章78條,第三章為“投資融資促進”,其中的第十六條明確規定:“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和創業,鼓勵開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參與現代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這必將大大提振民營企業信心,激發民間投資動力活力。
據省發展改革委介紹,今年一季度,我省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4.2%。民間投資持續回暖,一季度全省民間投資增長2.4%,比上年全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項目民間投資增長10.4%,高于全部項目投資增速1.6個百分點。
增長比較迅猛的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民間投資分別增長205.8%、78.6%和58.7%。
這些數據充分體現民間投資的活力與動力。活力與動力,還反映在一個個具體項目上——
在合肥,凱賽生物、寧德時代旗下產投平臺溥泉資本以及卡淶復材聯合成立的安徽凱酰時代復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落地科大硅谷;
在宣城,宣州立訊年產1000萬套新能源智能網聯及智能駕駛汽車零配件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達產后年產值50億元;
在蕪湖,江東名邑抖音(蕪湖)算力中心項目主體樓棟已全部封頂,為蕪湖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民間投資的穩定增長和信心恢復,離不開各地更加有力的要素保障。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我省積極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有關行業、領域,依托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用好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常態化推介對民間資本有吸引力的項目。土地、技術、資金、人才......這些都是民間投資項目需要落實的關鍵要素。以人才保障為例,我省暢通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渠道,支持民營企業建設“研發飛地”,賦予民營企業職稱評審權,允許技術實力較強的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開展自主評審。
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引導民營經濟組織根據國家戰略需要、行業發展趨勢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開發關鍵核心技術、共性基礎技術和前沿交叉技術,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我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支持民營企業承擔國家及省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能力,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匯集一批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金融機構等,為中小企業提供“小、快、輕、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針對民營企業反映強烈的融資問題,我省著力打通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堵點。一季度,全省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同比增長31%,占比升至21.9%,新增首貸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1萬戶。全省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降至3.71%,同比下降0.53個百分點。
省經濟研究院投資金融所所長王斌認為,民間投資是民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也是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越是經濟發展質量高的地方,民間投資越活躍。一季度民間投資的回暖,表明近年來安徽持之以恒創優一流營商環境,大力推動“雙招雙引”的效果正在持續顯現,釋放出市場預期正在逐步改善、企業家投資信心正在逐步回歸的強烈信號。同時,民營經濟作為最大的就業來源,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民間投資的回暖也有利于穩定就業這一最大民生,對于有效應對外部沖擊,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 王弘毅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