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小區里、體量不大卻內容豐富的嵌入式養老機構,離村部不遠、盤活閑置用房改造的農村幸福院,這幾年,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養老服務機構開到了“家門口”,為老年人就近就地養老提供更多外部支持。
為提升老年人養老品質,我省著力從居家、社區、機構三個維度,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打造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并將其納入省級民生實事加以推進,明確今年建成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綜合體)不少于130個、農村幸福院不少于750個,對公建公營農村敬老院按年均5萬元/個標準給予補助。
截至7月底,今年全省已建成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49個、農村幸福院467個,支持公建公營敬老院354個。普惠可及、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逐漸成形。
“有了養老綜合體,獨居也不用太擔心”
8月27日中午,在馬鞍山市花山區湖東路街道大北莊小區,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響起,“奶奶,我給你送飯了!”湖東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助老員丁明芳隔著門大聲喊道,96歲的皋巧珍老人緩緩打開門,接過飯菜,連聲道謝。
皋巧珍是一位獨居老人,除了患有高血壓,身體還算硬朗,她對飯菜的要求只有“軟爛些”。“自從有了這個養老綜合體,獨居也不用太擔心,有事打一個電話,他們很快就來了。”皋巧珍說。
老人的這份放心,得益于湖東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推出的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我們提供500元至1200元每年的個性化居家上門服務套餐供社會化老人選擇,提供送餐、助醫、助行、健康體檢等服務。”中心運營方、中愛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杭夢媛介紹。作為一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中心還提供助餐、助浴、日間照料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同時還是一家微型養老院,目前入住了59位老人,絕大部分來自周邊社區。
像這樣覆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在社區就近建立的嵌入式養老機構,我省目前已建成199個,計劃到2026年,建成不少于400個,覆蓋所有城市街道和未設街道的縣(市、區),滿足老年人“家門口養老”愿望。
按規定,嵌入式養老機構一般應設置機構服務區、助餐服務區、多功能活動區和信息化服務平臺,提供集中住養、短期照護、助餐助浴、醫養結合等七項基本服務。
“我們充分挖掘整合閑置校舍、辦公用房等存量資源,按照每個街道不少于一家的標準,選址建設嵌入式養老機構,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目前,全市已建成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11家。”馬鞍山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負責人程雅琴表示,推動優質服務資源向老年人“周邊、身邊、手邊”聚集。
“在幸福院,老年人也可以像孩子一樣玩得開心”
8月25日下午,在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沙墩村幸福院,一場別開生面的“樂齡村運會”正精彩上演,“農事知識有獎競猜”“應急救護趣味問答”“乒乓球運球接力賽”“分組套圈”......灣沚區星河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3名社工和志愿者帶著老人們玩得興致勃勃,現場笑聲不斷。
“以前沒事就在家種種菜,現在有了這個幸福院,我們老年人也可以像孩子一樣玩得開心。”72歲的張發枝老人告訴記者。
沙墩村幸福院通過盤活一處原本閑置的農家樂改建而成,今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院內設圖書閱覽室、休息室、活動室、助浴間、心理咨詢室、共享廚房和餐廳等多種功能室,可為周邊老年人提供身體康復鍛煉、讀書交流討論、心理慰藉、助餐娛樂等各類服務。”陶辛鎮民政辦主任奚海霞介紹。
為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近年來,我省按照“有固定場所、有服務設備、有服務內容、有服務隊伍、有管理制度、有資金保障”的要求,優先在老年人口特別是留守老年人較多、服務需求大、居住相對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規劃建設農村幸福院,打通面向農村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省民政廳要求,幸福院的建設,要突出日間照料、探訪關愛等基本服務功能,貼近農村老人實際需求。培育以老年人自助互助為主的服務隊伍,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
為了解決“誰來照顧老年人”問題,沙墩村探索出“共享女兒”模式,通過發動村里的留守婦女,為高齡、留守老人提供探訪關愛、定期照料等服務。在銅陵市義安區老洲鄉成德村,當地探索實施“小老人”照顧“老老人”的互助養老模式,并以“積分”形式對志愿服務行為予以鼓勵。
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幸福院還通過與村衛生室共建、依托鄉鎮敬老院公建民營機構專業化運營、嫁接公益創投項目等形式,提高運營質量,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養老服務。
“敬老院修了這條坡道后,我走路輕松了很多”
今年6月,懷寧縣石鏡鄉敬老院進行了部分設施設備的改造提升。“我們做了適老化改造、房頂維修、廚房改造和樓梯扶手的修復,大門前一段比較陡的臺階也降了坡度、作了平緩處理。”敬老院負責人楊友彬告訴記者。
作為一家公建公營敬老院,石鏡鄉敬老院設有40張床位,目前入住了10位特困供養人員(農村俗稱“五保戶”)。今年76歲的張宗漢老人腿腳不是很利索:“敬老院修了這條坡道后,我走路輕松了很多。”
農村敬老院的設施設備和管理服務水平,關乎集中供養特困人員的生活質量。對公建公營農村敬老院按照平均每年5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納入省級民生實事。
為提升敬老院服務質量,金寨縣24所敬老院實現標準化改造全覆蓋,明廚亮灶、消防備案、無障礙環境建設、智能化服務設施等全部達標。“我們在優先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之外,開放社會化養老服務,推動鄉鎮敬老院由單一供養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型。”金寨縣民政局局長王明表示,目前金寨縣鄉鎮敬老院床位平均入住率達78%。
在岳西縣,最近幾年,每年都會推動3家至5家敬老院進行改造提升。五河鎮茅山敬老院在今年的改造提升行動中,為每個房間配備了獨立衛生間,并加裝了空氣能熱水器,增加了20張護理型床位,讓敬老院內的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70%。“全縣30家敬老院,目前改造提升完成度達八成。”岳西縣民政局局長吳國柱介紹,機構護理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目前,我省不少農村敬老院已實現公建民營,與社會化養老機構一起,構成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重要一環,滿足農村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
■ 本報記者 劉良慧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