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這個廣闊課堂中切實做到“受教育、增才干、作貢獻”,黃山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于7月8日至10日組織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深入淮南基層,以優美唱腔為溝通橋梁,以傳統技藝為傳承載體,以青春熱忱為傳播動力,正式開啟了一場將中華優秀戲曲文化傳承與青年學子藝術實踐、社會服務深度融合的文化傳承之旅。
7月8日,實踐團的首站安排在了九龍崗民國小鎮(央視開年熱播大劇《六姊妹》拍攝基地),在這里,成員們不僅能欣賞到別具一格的民國時期建筑群,更能深入感受作為淮南市文化根基和精神傳承的獨特魅力,同時體驗其豐富的影視文化底蘊與厚重的紅色歷史記憶。
實踐團成員在淮南礦業所辦公樓(舊址)前合影
實踐團的成員們懷著探尋歷史的敬意,依次探訪了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六姊妹》老宅拍攝地、展現工業遺風的礦務局舊址、彌漫著昔日生活氣息的鐵路俱樂部舊址以及煥然一新的《六姊妹》新宅拍攝地。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同學們對當年人們以何等純粹而巨大的熱情投身于國家建設洪流之中,有了更為深切、直觀的體會和由衷的敬佩。
講解員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淮南礦業所辦公樓內的老舊物品
7月9日,實踐團的文化交流學習活動依次在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縣推劇團和縣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展開。2006年“花鼓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團長兼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校長王利梅,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一團一校”的基本概況,并回顧了花鼓燈藝術的發展歷程,其間列舉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深刻案例,將近年來參加國內外藝術展演、花鼓燈藝術進校園等具體情況做了詳細說明。
鳳臺推劇是以推子唱腔為基礎,融合當地民間藝術特色,表演形式生動活潑,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韻味。推劇團團長蘇武向實踐團成員分析了當前推劇這一稀有劇種所面臨的現狀,明確指出人才斷層是當前主要困境,同時他表態將積極探尋解決方案。在交流活動接近尾聲時,蘇武團長與推劇團導演王懷斌一道,針對實踐團成員提出的疑問進行了細致解答,有效增進了同學們對推劇藝術的認知深度。
實踐團與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及藝校相關負責人舉行座談
鳳臺縣推劇團團長蘇武、導演王懷斌向實踐團成員們答疑解惑
在調研最后一天,實踐團的成員們到訪了淮南市小百靈少兒京劇團。在參觀過程中,該京劇團團長李君帶領實踐團成員們觀摩了小朋友們上課的情景,并向大家詳細介紹了京劇團的基本情況以及歷年所取得的成績。李君團長特別強調,推動戲曲進入校園活動,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激發孩子們對戲曲的興趣;同時她指出,學習戲曲本身能帶來很高的成就感,并且也為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多一種選擇的可能性。京劇團資深老師李文利也表示,戲曲進校園這項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更多學生認識和了解京劇藝術,對于京劇這一國粹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團即將離開之前,淮南市少兒京劇團的小朋友們還特意為成員們表演了各自的拿手才藝。
淮南市小百靈少兒京劇團的小朋友進行身段和唱腔展示
實踐團成員同淮南市小百靈少兒京劇團師生合影留念
經過一段緊張且充實的調研實踐活動,黃山學院2025年暑期大學生實踐團在淮南的行程圓滿落幕。然而,戲曲藝術在校園的傳承與推廣仍在持續深入。參與活動的師生們紛紛表示,將以本次“戲曲進校園”為契機,進一步深入研習戲曲文化,傳承傳統藝術基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
(王智寬、陳琪)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