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文化之約。為深入挖掘舒城傳統工藝與歷史文化內涵,助力非遺傳承與地方文化振興,6月28日至30日,皖江工學院“舒韻非遺尋蹤,青春筑夢傳承”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張朋亮的帶領下,赴六安市舒城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實地走訪、實踐體驗與文化傳播為路徑,串聯萬佛湖非遺文化館、舒席工廠、曉天古鎮等文化地標,在與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鄉村兒童的互動中,讓千年舒城文化在青春實踐中煥發新生,詮釋青年群體在文化傳承中的使命擔當。
探尋非遺根脈,感受傳統魅力
6月28日,實踐小隊首站抵達萬佛湖非遺文化館。作為舒城縣“文旅融合”示范項目,該館兼具非遺展示與旅游服務功能。在講解員引導下,團隊成員重點考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舒席制作技藝的保護情況。
通過數字化展陳系統,團隊系統梳理舒席自漢代起源、明清鼎盛至今的發展歷程。展館以“古今工藝對比”的策展方式,將清代道光年間“貢席”實物與現代工藝流程圖并置展示,清晰呈現傳統竹編技藝在選料、破篾、編織等23道工序上的傳承與創新。隊員們對代表性紋樣進行測繪記錄,為后續研究積累第一手資料。
同日下午,實踐隊前往城關鎮蘇成軍舒席工廠。非遺傳承人、工廠負責人蘇成軍向隊員們詳細介紹舒席的歷史背景:“舒席從明清時的‘貢席’到家家戶戶的日用品,見證了時代變化”。從起源到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并現場展示精湛的制作過程。匠人的精細操作讓隊員們深切體會到傳統技藝的魅力。交流中,隊員們不僅明晰了舒席的歷史脈絡,也了解到當下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蘇老師曾說過:“現在電風扇、空調普及,時代的變化讓大家對傳統席子需求少了。再加上一些現實性問題,學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
走訪古鎮街巷,挖掘活態文化
6月29日,實踐小隊聚焦傳統工藝的活態探索,前往曉天鎮。隊員們首先與當地街道朱書記深入交流,朱書記介紹了曉天鎮的文化保護開發項目,包括蒲扇制作技藝、獨梁廳等古建筑保護及桐油制作等傳統工藝,同時講解了基層服務模式“無事”找書記,展現當地在基層治理中的創新與實踐。
在朱書記帶領下,隊員們觀摩蒲扇編織技藝,了解到小小蒲扇背后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還認識了當地獨有的蘭花錦囊——由十多種中藥材和茶葉粉碎裝包制成的特色產品。當天,在指導老師和朱書記的帶領下,實踐隊走訪曉天老街,領略徽派建筑獨特韻味,深入了解江家大屋的構造特點,感受歷史建筑的厚重與魅力。
播撒傳承種子,延續文化薪火
6月30日,實踐隊在曉天鎮朱河村委會開展暑期主題活動。隊員們通過趣味提問互動、非遺技藝講解等方式,帶領小朋友挖掘家鄉文化,以生動講解激發孩子們的家鄉認同感。在裝飾蒲扇環節,小朋友們以筆為媒,在扇面上繪出心中家鄉的模樣,讓傳統蒲扇變身文化傳承載體,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皖江工學院實踐分隊不僅深入了解舒城縣的非遺文化和鄉村發展現狀,更以實際行動為非遺傳承和鄉村文化發展貢獻力量。隊員們紛紛表示,今后將持續關注非遺文化傳承,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相關活動,用實際行動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畢雅晴 張朋亮 姚青蓮)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