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居全國第7位——
向“新”而行,工業經濟交出亮眼“期中卷”
在風浪中錨定航向,在創新中加速前行,我省工業經濟交出亮眼“期中卷”。
今年上半年,全省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7位,并領跑中部和長三角地區,繼續保持“快于全國、領跑區域”的速度優勢,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向優。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我省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堅定向“新”而行、向“實”發力的戰略成果。
整體態勢:有速度更有質量
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全省首款繩驅S1機器人亮相展區。其流暢地完成抓取、傳遞等一系列精細動作,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具身智能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是我省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實力的集中體現,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上半年,我省工業經濟在承壓前行中,呈現出結構優化的鮮明特征。
從規模看,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以8.4%的增速延續了一季度以來的穩健態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制造業增加值以10.4%的增速成為名副其實的增長“主引擎”。
從增長面看,工業增長基礎廣泛扎實。上半年,我省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2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增長面達78%;規模以上工業434種產品中,228種產量保持同比增長,增長面為52.5%,其中,增幅超30%的51種,超50%的31種,有16種產品產量實現成倍躍升。
不同所有制主體百花齊放。股份制企業增長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4.7%,私營企業增長6.7%,共同構筑了多元共生、生機勃勃的產業生態。
工業機器人產量飆升93.3%,服務機器人產量增長21.5%,集成電路增長9.9%,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7.3%,配套產品充電樁產量增長1.2倍,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增長10%,這些數據正加速鍛造“安徽制造”的新名片。
基本面穩健向好的同時,兩組關鍵數據揭示了我省制造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質變。
一組數據,是高技術制造業的亮眼表現: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3.6%,連續4個月保持20%以上增速,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突破40%,彰顯了創新驅動對產業升級的強勁引領作用。
另一組數據,則是裝備制造業的有力支撐:上半年,規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7%,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0.7%,裝備制造業已成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十四五”以來,我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已由2020年的33.5%,提高到2024年的42.4%,今年上半年提高至43.8%;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占比也由2020年的7.8%,提高到目前的11.1%。
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裝備制造業支撐有力,消費品制造業穩定增長,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加快,“兩新”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延續了安徽工業經濟向好向優的發展態勢。
突出亮點:躋身“汽車第一省”
8月2日,江淮汽車攜手華為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67天大定突破10000臺。這一數據一經發布,瞬間點燃了中國豪華車市場的討論熱度。作為百萬級新能源旗艦轎車,尊界S800的表現刷新了國產高端車型的銷量紀錄,標志著中國品牌在超豪華車領域打破國外品牌壟斷的局面。
汽車產業是今年上半年安徽工業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8月7日,安徽省汽車辦公布最新數據,上半年,安徽汽車產量達149.95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73.09萬輛,汽車產量和新能源汽車產量雙雙位居全國第一。
在很多產業觀察者看來,面對激烈的產業競合形勢,安徽躋身“汽車第一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這一歷史性超越,雖有統計口徑變化的因素,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我省搶抓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口,堅定布局、持續深耕、厚積薄發。
在整車制造領域,我省在大力發展奇瑞、江淮等本土整車品牌的同時,自2020年以來,先后與蔚來、比亞迪、大眾安徽等“鏈主”龍頭企業強強聯合,目前已集聚7家整車企業。
整車之外,安徽以全省“一盤棋”的思路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合肥—蕪湖”雙核聯動、其他市多點支撐的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格局,大力完善汽車產業生態鏈條。
在亳州,亳蕪園區新能源汽車及零配件產業園項目于4月實現首臺Mini卡整車下線,從開工到整車落地僅用時60天。該項目總投資26億元,規劃年產10萬套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焊裝、總裝等核心車間已建成,沖壓和涂裝車間預計于今年12月投產。
在蚌埠,懷遠縣奧普汽車年產200萬套汽車制動器總成和100萬套真空助力器、固鎮縣浩晟智能車載玻璃蓋板系列產品等項目加快建設,不斷壯大著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規模。
在寧國,以中鼎、保隆等7家龍頭企業為“群主”,桑尼泰克、宏宇鋁業等58家億元企業為骨干,56家規上企業為配套的產業集群,已成為安徽省三大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正向著國家級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目標邁進。上半年,該集群實現產值145億元,同比增長8.2%。
龍頭引領,多點開花,我省引育汽車產業規上限上零部件企業3000余家,形成了“不出安徽就能造一臺新能源整車”的完整產業鏈條。
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下半場,我省成立省未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構建“1+N”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體系,支持奇瑞集團牽頭建設“開陽實驗室”,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前瞻技術布局。
汽車產業不僅成為我省工業增長的“火車頭”,更以“新三樣”身份拉動外貿升級——上半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1.9%,其中汽車出口增長23%。
下步看點:完善科創生態
奇瑞新一代鯤鵬天擎混動專用發動機實現48%以上的全球最高熱效率;蔚來ET9搭載17項全球首發技術和52項同級領先技術;國軒高科首條全固態電池實驗線正式貫通、實現核心設備100%國產化......上半年,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國元證券研究所負責人湯靜文分析,我省作為新興工業大省,新質生產力實現了積極發展,這一特點尤為顯著。
創新動能的加速釋放,為我省工業注入了“穩”的定力與“進”的銳氣。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我省工業正朝著更智能、更綠色、更具競爭力的方向穩步前行。
上半年,我省在智能化方面,規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4%。綠色化方面,規上高耗能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2%,占規上工業比重23.1%、比去年同期下降3.6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6%。
“我們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制定實施‘追求卓越品質 打造工業精品行動方案’,梯次培育‘省級新產品—三首產品—工業精品—標志性產品’,推動構建‘研發—產品—推廣應用’的全鏈條產業創新體系。”省工信廳廳長馮克金表示,“十四五”以來,我省已累計培育省級新產品2940項、“三首”產品1676個、工業精品477項、標志性產品30項。
聚焦智改數轉,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我省統籌推進“人工智能+互聯網+數字化制造”,加快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今年將實現全省重點行業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重點行業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兩個“全覆蓋”。
為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今年6月末,全省金融機構與相關企業或項目簽訂合同金額1448億元,為1226個項目發放貸款616億元,貸款金額位居全國前列。當前,我省正搶抓新一輪產業并購重組機遇,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實現產業躍遷升級。“我省豐富科創‘打法’,持續構建完善創新生態,工業經濟將有力承擔起未來高質量發展‘壓艙石’的重任。”湯靜文表示。(記者 豐靜)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