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8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實現了從技術到應用的全方位進步,產品數量迅猛增長,應用場景持續擴大。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強調“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出哪些新變化?在人工智能國家相關布局和重大平臺集聚的安徽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兵分六路,分赴醫療、教育、工業、交通等生產生活一線,觀察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賦能的最新態勢,探究未來趨勢。
一名觀眾在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智象未來(合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體驗 AI換裝(2025年7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會銷售、能巡邏,機器人還能干些啥
近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能文能武”的智能機器人們吸睛無數,一款名為“學霸01”的機器人甚至“接到”了上海戲劇學院博士錄取通知書。
數千公里外,馬來西亞一家奇瑞汽車4S店,人形機器人導購墨茵已工作近半年。墨茵身高1.67米、體重65公斤,由奇瑞子公司安徽墨甲智創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最快行走速度為每秒1米,具備多模態感知、自主路徑規劃及大模型交互的能力。
機器人導購墨茵在香港的一家汽車體驗中心為顧客介紹車型。受訪者供圖
據墨甲智創執行副總經理夏鵬介紹,今年6月,這一機器人導購已進駐香港的一家汽車體驗中心,未來將在更多的國內汽車4S店和商超應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大語言模型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實驗室到量產應用的質變。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技術專家劉宏表示,當前,人工智能、5G通信、類腦計算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正推動機器人技術從“局部自主”邁向“具身智能”新階段。
4月中旬,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上線售賣兩款機器人,其中名為PM01的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完成前空翻等多種高難度動作,還能與警察一起在街頭“巡邏”。
“作為高性能的硬件平臺,PM01還可通過接入開發者生態,實現多場景的定向應用和工程落地?!北娗鏅C器人合肥辦公室負責人張閃說,目前,這款機器人已在教育、公安、消防等多場景應用,今年目標交付1000臺。
今年3月底,合肥正式推出“6128”行動計劃,設立100億元未來產業基金,全面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從校園里的科研對象到街道上的巡邏助手,從能進廠的“打工族”到公園里的“新導游”,機器人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融入人們生活。
在多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更聰明的掃地機器人正在根據道路的實際情況,自主判斷思考,主動追蹤清掃垃圾?!巴ㄟ^自研大模型的持續訓練,這些掃地機器人開始具備感知能力、場景理解能力及決策能力,能滿足更多復雜場景的清掃需求。”位于蕪湖市的酷哇科技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張挺說。
機器人賽道持續升溫。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6%和25.5%。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700億元。
業內普遍認為,機器人產業的規?;瘧煤吐涞厝悦媾R核心部組件性能提升緩慢、具身大腦開發不足、應用場景拓展困難等痛點。
“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多方協同。”劉宏表示,應推動“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協同創新,建設共性技術平臺,完善應用場景清單等政策工具,進一步打通“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培育鏈條,打造更具活力的產業生態。(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紫赟 汪海月)
精準教、個性學,AI這樣改變課堂
11歲的年柯寧有位機器人“老友”小飛。已學習三年編程的年柯寧,在上學期間,最愛去學校的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在那里用智能平板發送指令,控制桌面上的機器人小飛行走、旋轉,并做出微笑、生氣等不同表情。
年柯寧所在的蚌埠市藍天路小學,近年來正在探索以智慧教育為平臺全面深度融合教育教學改革的特色之路。
據校方介紹,智慧元素已貫穿教學全流程。以“二十年后的家鄉”項目為例,在美術課堂讓學生借助AI工具查詢資料,在畫紙上描繪家鄉景象;再通過科學課堂,將畫作科幻化;接著通過語文課堂,描繪家鄉的未來場景,并借助AI生成相關圖片;最后通過信息課堂,引導學生用編程制作出由機器人展示的宣傳標語。
安徽省蚌埠市藍天路小學的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2025年4月3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暢 攝
在課業相對繁重的高中階段,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提高教學效率更為關鍵。
作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蚌埠市已建成全市規模的“因材施教大數據服務中心”,通過采集日常教學過程中的作業、測練等數據,智能掃描、云端閱卷、智慧批改,生成學情報告,輔助老師“精準教”“高效研”。
走進安徽省示范高中蚌埠市第二中學,該?!耙虿氖┙檀髷祿罩行摹钡拇笃聊簧?,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巴ㄟ^對日常作業、測練的數據分析,不僅可以看到學生的學情,也能看到教師的教情,淘汰出不合適的作業,倒逼教師提高教學質量。”蚌埠二中黨委書記高建偉認為,改變教育生態最難的是課堂教學改革,怎樣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做到因材施教,需要人工智能來撬動。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賦予了課堂教學更多可能。在蚌埠市城南學校,通過AI數字人還原古代場景,讓學生可以在課上通過智能終端與虛擬人物實時互動,抽象的文言知識在沉浸式體驗中變得觸手可及。
在蚌埠市電教館館長謝惠萍看來,這種“人機協同”的教學模式,正在重塑課堂生態。大模型的大規模使用,讓師生的體驗感更強,技術獲取也越來越便捷。
據悉,蚌埠市近年來以“教育數字化轉型”為核心,錨定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改革的戰略方向,構建起“數智賦能、教研引領、試點先行、全域覆蓋”的推進模式,多項智慧教育工作入選教育部優秀案例。此外,該市不斷探索將優質AI課件向資源欠缺地區同步推送,以期用技術彌補城鄉教育鴻溝,推動教育公平。
“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每個教師都有了自己的‘AI助手’,可以發揮出更多創造潛力,為教育提供更多可能?!卑霾菏薪逃指本珠L段元麗認為,智慧教育正從“信息化教學”走向“人工智能教育”,也正從“弱人工智能使用”向“強人工智能使用”階段邁進,未來的教育將發生更多改變。(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周暢)
開“處方”、育優種,AI繪“智”新圖景
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連片的稻田上空,無人機正按照預設路線巡航。幾公里外,天長市禾禾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技術員朱禮明的手機上,一份關于水稻長勢、營養狀況、病蟲害情況的專屬“體檢報告”已更新。
“這臺無人機搭載2000萬像素高清相機、夜視廣角鏡頭及多光譜相機,水稻生長狀態能實時回傳到物聯網平臺,平臺根據鏡頭畫面進行AI數據分析研判,生成‘莊稼處方圖’,便于‘因田施策’?!敝於Y明在手機屏幕上輕輕一點,農田實時畫面切換為紅黃綠三色交織的光譜圖,“綠色說明水稻長勢好,黃色和紅色則代表苗情偏弱,要重點關注?!?/p>
“我們服務的農田面積約3萬畝,科學田管靠的正是巡田無人機裝載的‘AI大腦’?!敝於Y明說,他們計劃對無人機設備智能化升級,使其不僅能輔助農事決策,還能根據生成的“處方圖”完成澆水、施肥、打藥等定制化作業。
吳麗芳向記者介紹在特殊光溫等環境處理下加速生長的小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水金辰 攝
人工智能服務田間管理是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在農業大省安徽,從育種到栽培,從播種到田管,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農業生產。
盛夏時節,在蕪湖市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農田不見人,但聞農機聲”的智能化農業生產場景成為現實。
“比如插秧環節,這臺插秧機依托北斗衛星導航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務技術和搭配的AI智能算法,能自主規劃最優路徑,水稻插秧的行距、株距與深度能實現厘米級精準控制。”農場工作人員王磊說。
據了解,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已建立“少人化、無人化”智能生產模式,完成數字化升級改造超2000畝。數據顯示,該基地通過全流程智能化體系栽培的秧苗成活率基本達到100%、增產幅度達15%;質量提升的同時,作業效率也比人工提升20%。
今年,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若干舉措(2025—2028年)》,提出未來3年建設6個左右智慧農業引領區、800個以上數字應用場景,全省農業農村領域“智改數轉網聯”扎實推進。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位于合肥市的中科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創新研究院,基于人工智能與生物農業高度融合的育種交叉研究新探索正在推進。
7月下旬,在該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標準化智慧加代艙內,記者看到了正茁壯生長的麥苗。據介紹,這些在特殊光溫等環境處理下加速生長的小麥,生長周期由220天左右壓縮到80天左右。
“傳統的雜交育種依靠田間地頭的‘土’經驗,存在依賴人工、標準化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敝锌坪戏手悄苡N加速器創新研究院院長吳麗芳表示,他們基于離子束誘變和基因編輯技術相結合加速挖掘新基因資源,利用研制的加代艙加速種質穩定,依靠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先進數據處理與深度思考能力,可以優化親本配組,加速優良基因聚合,更有利于培育出高產、優質、綜合抗逆性強的優異品種。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63%以上。廣袤的沃野上,更多裝載AI“智慧大腦”的新設備、新技術正在為農業發展插上“智慧”翅膀。(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水金辰 何曉)
看影像、做手術,AI醫生真的來了嗎
安徽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影像科副主任孫濤近年多了幾位“AI助手”。
當有患者來醫院拍攝肺部CT后,電腦系統上的AI肺結節識別“助手”便會讀取影像圖像,識別可疑病灶。“AI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分析海量影像數據,標記可疑結節,連微小和淡薄磨玻璃結節也能精準捕捉,有效減少漏檢率。”孫濤說,乳腺、血管等影像檢查都已用上“AI助手”。
不僅是西醫領域,傳統中醫領域也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
合肥市民孫先生在安徽省針灸醫院體檢時,有位AI“醫生”為其診療,在拍攝舌象并回答問題后,一份包含體質辨識結果的體檢報告便自動生成。
工作人員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聲谷”體驗中心介紹一款智慧醫療產品。新華社記者黃博涵 攝
“體質不同,會有不同舌象?!卑不帐♂樉尼t院院長董昌武介紹,該系統由安徽省針灸醫院牽頭,安徽中醫藥大學聯合合肥云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已有超2000萬人次利用該系統進行體質檢測。
不僅可以“讀片”輔助診療,AI甚至開始幫助醫生“操刀”。
自2021年3月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正式上崗以來,通過發揮其精準切除的技術優勢,已輔助多學科專家團隊成功實施手術超過1200例,成為外科醫生的“好幫手”。
比如傳統甲狀腺癌根治手術,不僅要在患者頸部切開一個切口,留下瘢痕,而且有損傷周圍組織引發并發癥的風險。如今醫生可借助機器人放大10倍的立體視野,依靠360度靈活旋轉的機械臂,提高剝離病灶的精準性,并實現頸部無瘢痕。
今年7月,浙江一位醫生到法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期間,遠程操作國產手術機器人,成功為杭州的患者實施手術。公開信息顯示,這是全球首例跨越洲際的超遠程機器人輔助肝癌切除手術。
從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到安徽省醫學影像云平臺實現數據互通共享,從“智醫助理”系統覆蓋全省基層醫療機構,到多家醫院接入大模型......作為最早一批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的省份,安徽積極構建全域互聯的智慧醫療新生態,越來越多患者和醫務工作者體會到就醫與診療的“智能化便利”。
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胃腸及疝病外科病區主任醫師陳博早已習慣“智能化便利”,從病歷快速生成、診療方案參考,到科研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正全方位提升工作效率。
安徽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劉同柱表示,下一步,安徽將協同相關企業、醫療機構成立國產化人工智能適配中心,探索培育醫療健康數據要素市場,加強人工智能和醫學等學科交叉人才培養。
業界和學界都在探索以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發展。2025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指出,在生命健康這一關乎人類終極福祉的領域,誰率先擁抱人工智能技術,誰就能在未來的醫療競爭中占據主動。(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戴威)
路能計算、燈隨車動,尋求暢通最優解
“這里是合肥交警空中巡邏,我們已對事故現場拍照取證,請所有人員撤離到安全區域......”在合肥高新區,一架無人機正“出警”處置一起交通事故,從接到指令到完成取證和生成簡易事故現場圖,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科研所副所長尹成勝介紹,目前他們已配備14座無人機機巢,一旦附近發生交通事故,搭載智能模塊的無人機能第一時間前往現場,配合交警實現事故軌跡厘米級還原、多角度拍攝取證、喊話疏導交通等。
安徽省公安廳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安徽機動車保有量超1600萬輛,5年增長近200萬輛。面對日益繁忙的交通,安徽探索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智慧交通,尋求保暢便民最優解。
安徽省合肥市的一輛無人自動警務巡邏車正在執勤。受訪者供圖
家在淮南的王先生來合肥工作已近兩年,為了多陪伴家人,他每周要在兩座城市間多次往返?!跋掳嗷丶視r,最讓我溫暖的是從淮南高速出口到市區的一段‘暢行路段’。近10公里路程,10多個信號燈,經常一路綠燈,似乎在為我調整節奏。”王先生說。
淮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管理科科長江浩告訴記者,“暢行路段”實際上是精心設計的“綠波路段”,通過算法優化交通信號燈配時,勻速駕駛時就能少遇紅燈甚至不遇紅燈。
如今在安徽,智能交通信號燈越來越多,它們在車水馬龍間,將效率與體貼編織進城市經緯。目前,安徽省9000余個路口實現了聯網控制,160余個重點提升路口完成了精細化治理。
“那是去年安裝的探測雷達,能準確感知到達路口車輛的數量、速度等數據,配合后臺智能算法模塊分析車流規律,實時調整信號燈配時,實現‘燈隨車動’的自適應控制?!痹诤戏式涢_區繁松路口,交警經開大隊副大隊長巨龍指著路口上方的一個小盒子說,駕駛員過這個路口的等待時間從四五分鐘壓縮至一分鐘左右。
在提升通行效率的同時,安徽將交通安全作為智慧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不斷運用新科技,排查和治理各類交通安全風險隱患。
“這是針對疲勞駕駛行為搭建的智能預警系統,可識別長時間連續駕駛的車輛,并自動電話聯系相關駕駛人,提醒其停車休息。”在合肥市交警支隊科研所,副所長孫一鳴指著電腦屏幕上的系統界面告訴記者。
智慧交通建設背后離不開“從等待群眾上門到主動提供服務”的理念轉變。4月初,安徽交警在全省推出駕駛人期滿換證、核發免檢車輛檢驗合格標志等10項車駕管“主動辦”“提醒辦”“直接辦”服務,通過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智能感知有相關業務辦理需求的群眾,以短信、電話等方式征詢意見,群眾同意后可直接辦理。
安徽省公安廳交管總隊總隊長鄭旭東說:“我們將進一步創新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打造更多智慧道路,讓‘數字大腦’重塑城市交通,切實提升交管服務水平?!保ㄗ髡撸盒氯A每日電訊記者潘峰)
能提效、會減碳,AI重塑車間產線
走進位于馬鞍山市的仙樂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現代化廠區,立體倉庫內堆垛機與穿梭車組合作業,將取下的原料交給AGV(自動導向車)送至車間,由機械臂投入生產線?!芭c傳統倉儲相比,如今在自動化設備和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加持下,空間利用率提升了3.5倍,作業效率提升70%?!惫拘姓撠熑耸Y勤學說。
江淮大地上,人工智能的應用讓傳統制造煥然一新。
作為水泥行業龍頭企業,安徽海螺集團也在不斷求新求變,今年4月攜手華為發布歷時一年打造的“AI+水泥建材大模型”,自應用以來,在質量控制、生產、設備管理、安全管控等核心環節都實現提質增效,如燒成煤耗指標下降1%、20余類風險識別準確率達90%等。
海螺集團全流程智能化工廠控制室。受訪者供圖
“制造業已進入‘知識+數據’融合新階段,通過將專家經驗轉化為可迭代的算法模型,我們逐步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智能決策體系?!弊鳛椤癆I+水泥建材大模型”的主要建設參與方,海螺旗下科技公司安徽智質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智能裝備事業部部長陳洋說。
當人工智能走進工廠大門,工業生產迎來全流程重塑機遇。作為聯想集團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制造基地,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數據學習、大模型等技術,將每天的排產時間從傳統的6小時縮減到1.5分鐘,產量提升19%,處理訂單數提升24%。人工智能在美的洗衣機合肥工廠全流程深度覆蓋400余個場景,實現能源消耗下降37.6%,物流路徑優化29%。
AI深度融入制造流程,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生產關系的重塑和品牌影響力的躍遷。
深耕清潔領域十余年的安徽振達刷業有限公司,在出海路上曾遭遇“攔路虎”——每月需制作大量外語產品介紹視頻,成本高昂且存在語言限制。在安徽“數字化軟件服務包免申即享政策”支持下,振達刷業借助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視頻創作、翻譯功能,視頻制作實現大跨越——文案產出提速10倍、制作成本銳減95%。
支撐這場變革的,是日益完善的創新生態。“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2024年已累計上架智算超1.4萬P,華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一批領軍企業在此布局;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服務中小企業4萬余家;今年3月,《安徽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行動方案》正式發布。這種“算力筑基—平臺賦能—人才裂變”的三位一體架構,正在重塑區域經濟的技術基因。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迅速發展,數字產業完成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3%。
生產線上舞動的機械臂、車間里穿梭的AGV、服務器中躍動的代碼......當傳統工業擁抱智能革命,贏得的不只是更高的效率與更優質的產品,還有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銳)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