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宣城市宣州區近年來積極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施“科技副總”“科技副職”“科技小院”三大工程,構建“人才下沉—技術滲透—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體系,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真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烈日炎炎,最是“烤”驗螃蟹生長的時節。在“中國幼蟹第一鎮”水陽鎮新珠村,蟹農葛兆沛告訴記者:“以前每逢高溫天氣,心里總打鼓,就擔心螃蟹出問題。現在‘河蟹科技小院’就在旁邊,有他們當后盾,啥都不怕了!”
“我們的研究生每年在科技小院的時間接近200天,他們吃住、研究、實踐都在科技小院。”小院首席專家、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李西雷告訴記者,依托該校與宣州區共建的宣州水產特色試驗站,2023年,正式建成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前不久,小院獲批國家級科技小院。以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種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科技小院集結了6名指導教師和5名至6名常駐研究生,累計已有30余名研究生在此實踐鍛煉,成為水產、農業、生態學等專業學子的“田間課堂”。
“一線建小院、小院筑大院”。小院團隊瞄準河蟹產業痛點發力,始終圍繞養殖戶的需求進行科研。“我們要讓更多科研成果在田間落地生根。”李西雷說,從池塘整建、苗種投放,到生長監控、水質管理,都有科技小院的精準指導。團隊研發的“稻蟹共作”“無環溝種養”等新模式,搭配尾水凈化技術,實現了養殖尾水“零排放”。
在宣州區,像“河蟹科技小院”這樣扎根田野的“微型科創中心”已有3家——河蟹、稻漁、宣州雞科技小院各具特色,宣木瓜小院正在籌建中。“小院是課堂,更是舞臺,從這里孵化了何忠國、羅念念等20余名鄉土專家,更吸引了張冬冬博士后創辦科技公司、周旋碩士畢業后扎根宣城創業。”宣州區科技局副局長、科協副主席王繼志介紹。
數據顯示,科技小院推行的創新種養模式,使周邊3萬畝稻漁產業畝均增收2500元,農戶通過河蟹新品種的培育年增收超2萬元,而整個稻漁產業的生態產值高達1.5億元。同時,創新成果不僅輻射至國內,還走出了國門,擴展到柬埔寨等國家,實現了“實驗室成果”向“田間生產力”的轉化。
科技小院教著大家干,“科技副總”“科技副職”則是帶領大家一起干。
作為宣城立訊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的“科技副總”,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鮑智勇上任后,就立即帶領企業研發團隊對汽車連接器端子材料容易磨損的技術難點進行攻關,僅用了4個月時間,便成功解決技術難題。嘗到甜頭,公司又一口氣聘請了6名“科技副總”,自己只管搶訂單、抓生產,科研的事全權交給專家。
“一位‘科技副總’背后是整片學術‘朋友圈’,他們帶著學生駐企科研,畢業后直接輸送人才,技術、團隊、人才‘一箭三雕’。”安徽申蘭華色材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殷守華說,“科技副總”不僅為企業帶來了技術支撐,還送來了人才支持。
為了加強區域創新生態,宣州區聚焦鄉鎮園區產業規劃粗放、技術支撐薄弱的問題,探索“雙向選擇、按需選聘”的“科技副職”制度。從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選派的6名專家,駐扎在三個鄉鎮園區擔任科技副主任、科技副鄉鎮長,按照服務2年、每年不少于30天駐地要求,深度參與指導基層產業規劃、技術培訓和項目孵化,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 張敬波)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