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主打“清涼”的“夏日經濟”格外火爆。在安徽多地,圍繞游客體驗感、景區核心競爭力、特色項目開發等展開的思維、商業模式等創新,不僅讓“夏日經濟”業態不斷“破圈”“升級”,更為農文旅深度融合帶來新啟示。
避暑勝地開啟
“數字化革命”
“數字化”能為“夏日經濟”帶來什么?結果超出預料。
7月31日,位于岳西縣包家鄉鷂落坪村的吉福農莊又迎來了忙碌的一天。25攝氏度的氣溫讓游客直呼“涼爽”,農莊主人胡小典卻忙得一頭是汗。她邊在餐廳里來回穿梭招待客人,邊用手機點開“鷂落優選”小程序下單采購。
“鷂落優選”是“云上鷂落坪”平臺的一項新功能,它和“鷂落訂房”“跟團游/直通車”“鷂落康養”“鷂落探索”等版塊一同,搭建起“鷂落坪智慧康養”數字化管理平臺,不僅打通當地發展“夏日經濟”的諸多堵點,為游客帶來豐富便捷的消費體驗,更將農家樂、民宿等配套業態帶入一個全新領域。
最直觀的感受來自游客。當天上午,從江蘇來的胡先生發現辦理入住手續僅需14秒,“去年來的時候,也有三四十人,排隊登記,一個人要花兩三分鐘,太耗時間了。沒想到現在這么方便,只要在機子上刷一下臉就辦好了。”
從今年5月份上線以來,“鷂落坪智慧康養”管理平臺正著手解決困擾鷂落坪村發展的一系列問題。
安徽省醫療保障局規劃財務和法規處處長、鷂落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馳說,鷂落坪村是長三角地區有名的“避暑勝地”,但長期以來“夏日經濟”的大頭都被外地旅行社掙走了。“以前,村里的農家樂只能提供吃住,生意再火爆,每位游客每天吃住費用也才100元上下,掙得很少。”胡小典道出農家樂業主們昔日的“郁悶”。
如何將“夏日經濟”的“大頭”奪回來?關鍵是自己掌握客源。鷂落坪村成立自家的旅行社,一方面將散客組成團,一方面主動去外地聯系客源,再通過“鷂落坪智慧康養”管理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讓鷂落坪村在每個環節都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如今,我們和周邊很多景點實現資源共享,游客可以在平臺上選擇景點,有‘一日游’‘兩日游’,組團后再把游客送去景區,這樣極大豐富了游客的消費體驗。”張馳說。
此外,鷂落坪村目前共有180戶村民開辦農家樂,市場已經飽和,有了平臺,剩下的200戶村民也多了增收途徑。“村里組織他們開辟‘土菜園’,種的菜在平臺上銷售,直接賣給當地的農家樂。”張馳稱。
從等客上門到主動組團,從只能提供食宿到涉足農文旅全產業鏈,從各自為政到打造旅游康養聯合體,鷂落坪村正在通過“新質生產力”助力“夏日經濟”實現騰飛,更具意義的是,數字化革命助力鄉村實現全方位“煥新”。
“平臺上線以來,入駐農家樂120家,‘跟團游’發團人數超千人,注冊會員超2萬人,收入已超過50萬元,我們通過整合資源、豐富業態,真正實現了游客、農家樂、景區共享共贏。”張馳說,“接下來,我們還將依托平臺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
從“一房難求”
到“入住無憂”
當“智慧平臺”帶來的“夏日經濟”范式之變在鷂落坪村上演時,大別山腹地的另一處“天然空調城”岳西縣石關鄉也迎來了避暑旅游高峰。
“每到暑假,客房就天天爆滿,說一房難求一點都不夸張。”石關鄉馬畈村“清溪行館”民宿負責人李葉龍說。
2017年,在溫州創業多年的李葉龍回到馬畈村,花5年時間打造了“清溪行館”特色民宿。民宿開業后,不僅憑獨特的藝術設計及民宿經營理念入選全國甲級民宿,也為當地農家樂的發展帶來變革。
馬畈村一直保留著原生態的鄉村風味,十多年前就已成為周邊游客避暑目的地之一。而在“清溪行館”落地前,村里只有兩三家農家樂,“一房難求”之下,很多游客將抱怨的電話打到了鄉政府。
一邊是夏季蜂擁而來的游客,一邊是村里捉襟見肘的接待能力,這種供需失衡的尷尬持續了數年。隨著近年來石關鄉大力發展規模種植高山茭白,村民致富后紛紛蓋起樓房,當地的“夏日經濟”終于掙脫束縛,迎來大展拳腳的機遇。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村民家雖然蓋了兩三層小樓,但平時都是老人們住,閑置房屋很多,這恰恰為發展民宿產業提供大量房源。”石關鄉黨委書記王業節說。
石關鄉在馬畈村先行試點,將村里閑置民房進行分類,對有房無資金無勞力者,由財政資金投入建設,開發出7套“一宅兩院”民宿,在其示范引領下,再嘗試更多開發模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由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與村合作社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村集體以土地入股,通過銀行融資進行項目建設,村集體靠土地分紅,參與村民的收益則包括房租和分紅。
“‘一宅兩院’是指一戶民宅兩個‘院落’。”馬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偉解釋,一樓村民自家居住,二樓及以上改造為民宿,并增建如院落一般的觀景平臺,一戶民宅,兩個院落,村民和游客互不干擾。
劉金梅是馬畈村中屋組村民。去年,她將家里二、三層樓共計10間空房拿出來參與了“一宅兩院”二期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室內裝修,下半年即可營業,“我們和村合作社簽了20年合同,租金每年按15塊錢一平方米算,我家總共有700平方米,一年租金有1萬多塊錢。另外,分紅按入住率計算,入住率達到20%以上,按營業收入的20%分紅,入住率超過40%的話,就不拿租金,只拿分紅,因為分紅要多得多。”
在王業節看來,解決了“住”的難題,石關鄉的“夏日經濟”將迎來全新發展格局:目前“一宅兩院”模式在馬畈村、石關村和東沖村推廣,全部建成后總房間數76間、床位122張。接下來,鄉里還將建更多的精品民宿,積極推動“旅游+生態”“旅游+康養”“旅游+鄉村”等多元融合發展模式,將“涼資源”更大限度轉變為“熱產業”。
治“濁”為“清”
引爆“漂流熱潮”
徐承云是安徽陽灘河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2022年,他和人合伙在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開發“洋灘河漂流”項目,于2023年“五一”正式運營,引得游人蜂擁而至。
但是,游客們漂完了,卻“罵開了”。原來,洋灘河以山間來水為主,水量不大,并不算理想的漂流地。為了保證水量,徐承云他們想出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開業后每周歇三天漂四天,盡量將水囤到周末再開漂,另外,我們在漂流終點下方筑壩,將河水抽到岸上明渠里,再抽到漂流起點上方,循環利用。”
問題來了——流經農田的循環水有一股泥腥味,還很渾濁,“游客們漂一趟下來,白衣服變為黃衣服,由不得就要罵人......那兩年天天被人罵,搞得我們也不敢過多宣傳。”回憶起當時的窘境,徐承云一臉無奈。
水是漂流項目的核心生命力,人們親水,渴望的是潔凈的水,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洋灘河漂流就無法“出圈”。
2023年,紅楊鎮利用建設水利抗旱項目的契機,將“缺水”難題納入,統籌規劃,有機結合,進行了一場充滿智慧的探索。
紅楊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李斌介紹,“我們在洋灘河匯入青弋江入口處修建了兩座提水泵控制機房,同時修建3.8公里專用管道,將青弋江水抽到洋灘河上游的蓄水庫,這樣既確保了兩岸農業生產用水,富余的水量提供給漂流項目,又帶活了漂流經濟。”
效果立竿見影。洋灘河水變清了,水量有了保障,流速更快了,兩岸景觀同步提升,鋪了鵝卵石,種了草坪,撒了花籽......“洋灘河漂流”終于迎來了火爆時刻。
“今年‘五一’就開始賣早鳥票,每天都開園迎客,平時每天有三四百人次,周末差不多1500人次。”徐承云興奮地說,“從‘五一’到現在,已接待2.8萬人次,營收300多萬元,最高峰是5月2日,達到2600人次,也是2023年開園以來的最高峰。”
從“濁”到“清”,激活的又何止是一條河,“我們正在謀劃洋灘中心村的建設,為漂流做好配套,游客來了,可以買到漂流用品、吃到美食、住進民宿,吃、住、玩、購一樣不落。”李斌說。
人流帶火了夏日經濟,也在激活鄉村的夢想。
客流,是做大做強“夏日經濟”的根本,也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管是以數字化平臺為抓手巧打“翻身仗”,還是努力提升和豐富游客的體驗感,抑或在鄉村建設中做好“水文章”,這些創新探索和做法,在點燃“夏日經濟”的同時,正在為我省農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多啟示。(記者 祁海群)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