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麗在采集干細胞。
45歲的父親疏迎澤被確診為慢性白血病,與16歲的女兒小麗(化名)配型成功后,女兒忍著疼痛與害怕毅然為父親捐獻骨髓和干細胞。因疏迎澤還一直在蘇州診療,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新聞記者電話采訪了同在蘇州陪護的疏迎澤妻子陳俊女士。
幸福的家庭遭遇不幸
這原本是一個普通幸福的家庭,疏迎澤是當?shù)匾患夜S的普通職工。在今年4月10日一次常規(guī)的體檢中發(fā)現(xiàn),疏迎澤的白細胞數(shù)值異常偏高。次日,夫妻倆趕往池州市人民醫(yī)院,初步診斷為慢性白血病。這讓夫婦倆震驚不已,“全家都蒙了,不知道該怎么辦”。
當天下午,他們就轉(zhuǎn)至江蘇省人民醫(yī)院,骨穿檢查最終確診為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一種嚴重的骨髓增殖性疾病。醫(yī)生表示,骨髓移植是最佳治療方案。為尋求更權威的治療,5月6日,他們又輾轉(zhuǎn)來到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幸運的是,16歲的女兒小麗與父親配型成功,“當時覺得看到了光,女兒就是他爸爸的希望”,陳俊回憶道。
7月16日,移植手術按計劃進行:連續(xù)2天回輸干細胞,1天回輸骨髓。如今,疏迎澤已成功出艙,進入蘇州弘慈血液病醫(yī)院接受抗排異、抗感染治療。但醫(yī)生的話時刻提醒著陳俊:“移植有價,排異無價。”尤其是前三個月,由于疏迎澤的骨髓和造血環(huán)境都已受損,如同“壞種子種在壞土壤里”,免疫力幾乎為零,任何一點感染或排異反應都可能危及生命。
頂著疼痛與害怕捐骨髓
為父親捐獻骨髓和干細胞的過程,遠比小麗最初想象得更漫長。由于既要捐獻干細胞,又要進行需全麻手術的骨髓捐獻,她比普通捐獻者提前十天辦理入院做一項特殊的準備——為自己“備血”。“醫(yī)生說孩子年紀小,盡量不用異體血,就讓她提前存自己的血,供骨髓移植當天回輸用。”陳俊回憶介紹。
陳俊介紹,女兒先后放了兩次血:第一次400ml,順利存入血庫;原計劃總共準備800ml,可第二次采200ml時,或許是太緊張,血液很難抽出,最終只能作罷。為了順利完成干細胞采集,女兒連打了5天動員劑后,才進入采集環(huán)節(jié)。隨后的骨髓捐獻過程更讓人心疼:早上8點不到,女兒就被推進手術室,直到11點才出來,術后直接被送往重癥監(jiān)護室觀察。
“在重癥室住了一晚,第二天我才把她接出來。”陳俊說,女兒起初以為捐獻“像獻血一樣簡單”,直到采干細胞那天,她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雙手插著輸液管,纖細的血管讓采集流程比別人多花了一個半小時。“結束后她拉著我的手,小聲說‘媽媽,有點疼’,我才知道孩子一直在強撐著。”說到此,陳俊的聲音哽咽了。
住院前一晚,想到即將獨自面對的骨髓手術,女兒躲在被子里哭了,“她說害怕,可又反復念叨‘爸爸在等我’,最后咬著牙說‘我不怕’。”這個總是故作堅強的女孩,第一次在母親面前流露出脆弱。
如今,女孩在池州老家由舅舅照料,每天去舅舅家吃飯,其余時間獨自在家。“我在醫(yī)院陪護,顧不上她,只能每天打電話叮囑她好好吃飯。”陳俊的語氣里滿是愧疚。
捐獻后也出現(xiàn)了一些影響:前段時間池州下大雨,女兒打電話說尾巴骨附近(骨髓采集部位)隱隱作痛,“早上差點起不來床”。醫(yī)生說骨髓恢復需要漫長時間,陳俊卻只能硬起心腸:“眼下,先保住她爸爸,才有全家團圓的可能。”
困境已引起關注
治療的希望就在眼前,但高昂的費用成了橫亙在這個家庭面前的大山。從4月至今,檢查、移植等費用已耗盡家中所有積蓄,還向親友借了60萬元。后續(xù)抗排異治療,保守估計仍需50萬元。更讓陳俊焦慮的是每日的開銷:“一天至少1萬多,一支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要850-950元,也不在報銷范圍內(nèi),70%-80%的藥都得自費。”
“兄弟姐妹也借了幾萬,但各家有各家的難處,不能再拖累他們了。可他是家里的頂梁柱,是女兒心中的好爸爸,我真的不想失去他。”陳俊眼含淚水說道,丈夫最大的心愿就是看著女兒長大成人,和她一起慢慢變老,“我們只想回到那個溫馨的家”。
好在,這個家庭的困境,也引起社區(qū)及政府部門的關注。他們所在的社區(qū)積極為他們爭取相關扶助政策,并發(fā)動共建單位、轄區(qū)退伍老兵伸出援手,社區(qū)工作人員也幫著在居民群里轉(zhuǎn)發(fā)求助信息。受訪的最后,陳俊表示,“再難我們也不會放棄,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幫我們一把,讓他陪我們走得更遠。”
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新聞記者朱春友通訊員孟智超(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