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的今天,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號角響徹云霄;72年后的今日,兩本特殊的收藏證書,讓這段烽火歲月有了更鮮活的注腳。
7月27日,寧國市西津小學教師袁夢收到了來自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捐贈證書。袁夢老師外公周家榮的兩本抗美援朝戰場筆記和兩段口述歷史視頻影像,正式入駐軍博,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紅色接力。
4月1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廳里,迎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袁夢和她的女兒吳祎嫻同學將志愿軍戰士周家榮同志珍藏的兩本抗美援朝戰場筆記,鄭重交到了文物保管專家手中。
“翻開筆記,紙頁雖已泛黃,但上面的字跡依舊清晰——行軍路線、戰場實況、戰友姓名......每一筆都帶著硝煙的溫度。”袁夢輕撫著筆記,仿佛能觸摸到外公當年在戰壕里記錄時的專注。她的外公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這些筆記是他在槍林彈雨中留下的“戰地日記”;退伍后,老人視若珍寶,臨終前將這份“傳家寶”交給了外孫女,叮囑她“別忘過去,珍惜現在”。
當打開袁老師外公生前的兩段口述歷史視頻影像時,一位精神飽滿的老戰士正在用極其平和的語氣描述著1953年7月金城戰役中的場景:戰火無情人有情,即使戰友犧牲了,也要努力返回戰場找到戰友的遺物,帶他們回家;戰場上敵人的狡黠與戰士們的機智勇敢在她的外公的敘述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戰士口述的最后一句讓人難忘“年少時保家衛國,何其光榮。能活著回來,何其幸哉。”是的,和平來之不易,吾輩定當珍惜。
作為寧國市新四軍研究會宣講團成員、市烈士紀念館紅色講解員,袁夢老師深知這些資料的分量。“它們不該只躺在家里的抽屜里或是埋藏在時間里,而應成為照亮更多人心靈的紅色教材。”今年年初,她主動聯系軍博,堅定地說出了捐贈的想法。
捐贈儀式上,袁夢老師帶著她的女兒望著即將展出的外公筆記和外公生前口述的影像,眼眶微紅:“外公總說,他們打仗是為了后代的好日子。今天,我把這些筆記交給國家,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好日子來得有多不容易。”她的女兒吳祎嫻同學,和媽媽一起參加捐贈活動并參觀了軍博,她用稚嫩的小手在軍博的留言簿上這樣寫道“我愛我的祖國,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寧國市西津小學始終鼓勵教師將紅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學,這份跨越72年的紅色傳承,將成為西津小學生動的“養正思政課”。
(楊云麗)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