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碼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密鑰,注入青春動能賦能鄉村振興,7月15日,安徽農業大學茶業學院師生在胡紹德副教授率領下,挺進黃山市新明鄉太平猴魁核心腹地——猴坑村與樵山村,展開深度暑期社會實踐。師生們躬身茶園,叩問茶農,對話鄉村治理者,精準把脈產業機遇與挑戰,以高校智慧澆灌“綠葉變金葉”的希望之田。
晨光熹微聆茶語:綠葉背后的喜憂交響
猴坑村核心茶園,晨曦微露,太平湖波光瀲滟,載滿新葉的舟楫搖曳生姿,與躬身采擷的茶農身影交織,譜寫出茶鄉清晨最動人的豐收序曲。
圖為茶農運輸貨物。劉亦燦供圖
入戶首站,一位老茶農捧著剛采的茶葉,對圍攏的學生們說:“種茶啊,就是和老天爺較勁。土肥不肥,蟲多不多,都說不準。最要命的還是這采摘的時辰——摘嫩了賣不上價,摘老了味道就差。這猴魁啊,差一天,價格就能差出好幾塊錢!”這樸實的幾句話,一下子讓學生們摸到了土地的脈動。筆記本沙沙作響,密集記錄下茶農的憂思:異常氣候下的收成飄搖、優質難獲優價的市場之困、技藝更新的迫切渴求......茶農眼中灼灼的期盼,如重錘敲在學子心頭,將“責任”二字烙得更深。
圖為團隊成員前往茶園參觀。彭雪斐供圖
茶韻為媒煥新機:猴坑的融合突圍之道
困境之下,猴坑村正以茶為軸,撬動發展新天地。村黨支部書記葉文向團隊描繪藍圖:“四月下旬的‘茶王慶’,已成匯聚四方目光的盛典,讓猴魁香飄更遠。”他話鋒一轉,指向未來:“我們正精心編織茶旅融合之網——特色民宿點綴茶園,研學路線串聯古今。未來,游客不僅能啜飲香茗,更能親手采青、炒制,沉浸式觸摸這片綠葉的生命律動。”這盤融合棋局,意在延伸產業鏈條,激活餐飲住宿,為村民增收開辟多元通途。
圖為團隊成員在采訪村民。田梓涵供圖
石階千級承赤志:樵山紅綠交織的振興路
轉赴樵山村,調研底色陡添一抹厚重的革命紅。莊嚴肅穆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鐫刻歷史的皖南地委舊址前,講解員余爺爺聲情并茂,將“新明鄉”之名源于李步新、胡明烈士的往事娓娓道來。烈日灼灼,學子們心懷虔敬,一步一階登上83級石階,將鮮花與崇敬獻予不朽英魂。
圖為團隊成員前往革命烈士紀念碑。田梓涵供圖
產業調研中,樵山的特色與短板漸次清晰。盡管太平猴魁品質卓然,村民卻道:“好茶多識老客顏,新朋游者尚零星。”一位老茶農拊掌輕嘆:“線上銷售好是好,奈何我們這把年紀,新玩意實在玩不轉啊!”這質樸的心聲,道出了數字鴻溝的現實壁壘。然而,智慧在民間閃光——香榧與茶樹和諧共生,間作套種不僅沃土增效,更為茶樹撐起一片天然涼棚,織就生態種植的雙贏畫卷。村干部不諱言:“相較猴坑,樵山茶名猶待遠揚。如何讓這紅色沃土上的生態香茗,走出深閨,是我們日夜思量的課題。”
晨露新葉化金枝:青春智匯賦能產業躍升
此行深耕,讓安農學子深切體悟:這一枚晨露中的綠葉,左手托著生計,右手擎起鄉愁,更承載著鄉村躍動的未來。胡紹德老師指出破局關鍵:“產業騰飛,需科技之翼與文旅之輪并駕齊驅。一面,強化現代農技武裝,筑起茶園‘韌性堤壩’,穩固品質根基;另一面,深掘猴魁文化根脈與地域精魂——猴坑的茶韻悠長,樵山的紅綠交響,皆可淬煉為獨特品牌敘事,打造沉浸式茶旅體驗,貫通線上線下銷路。”
圖為團隊成員在猴坑村黨建服務中心合影。彭雪斐供圖
安徽農業大學實踐團隊誓言,將把沾滿泥土的調研轉化為扎實方案:凝練專業報告,對接科技資源,創意文旅策劃,全力助推太平猴魁這片承載希望的“綠葉子”,淬煉成照亮鄉村明天的“金葉子”,以青春之智、高校之力,共繪革命老區振興的壯美畫卷!
(彭雪斐)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