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去哪兒?”“三下鄉!”這是安徽藝術學院“藝路童行”支教團成員們擲地有聲的回答。佛子嶺鎮的山村里,需要藝術的甘霖滋養孩子們的心田;象牙塔里的青年學子,更需要踏上鄉土大地,在與山里娃的朝夕相處中淬煉初心、增長才干。
作為安徽藝術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品牌項目,“藝路童行”始終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指引,讓播音、音樂、舞蹈等藝術種子在皖西山區扎根生長。支教隊員們帶著專業技能走進課堂,用繞口令激活鄉音里的表達欲,用古箏弦震顫對美的感知力,用舞步跳出對生活的熱愛——這既是文化下鄉的生動實踐,更是青年學子在“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中書寫的青春答卷。
如何讓藝術支教常做常新?安徽藝術學院以“藝路童行”為切口,給出了高校實踐育人的鮮活答案:將校地共建的“根”扎得更深,讓專業服務的“葉”長得更茂,使師生成長的“果”結得更實。當孩子們的畫作里開始出現遠方的舞臺,當支教學子的教案里融入鄉土的韻律,這場雙向奔赴的實踐,正讓“三下鄉”的意義在藝術與成長的交響中愈發厚重。
深夜來電:未赴之約已充滿期待
“老師,你今年還來嗎?我把古箏練熟了,就等你來聽呢。”2025年6月,一個寂靜的夜晚,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陳宇的手機突然亮起,屏幕上顯示的是來自六安的陌生號碼。“喂,老師在不?”深夜11點的來電里,孩子帶著睡意的聲音穿過信號雜音,像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支教團成員的心里漾開層層漣漪。這份跨越四季的牽掛,正是安徽藝術學院“藝路童行”項目扎根鄉土、雙向奔赴的生動注腳。
“去年結營時說‘明年見’,孩子們真的記了一整年。”陳宇翻著通話記錄,里面存著近一個月來自六安佛子嶺的17個未接來電,大多是深夜打來的。她還記得2024年夏天離開時,五年級的小女孩攥著他的衣角問:“老師,你手機會換號碼嗎?我怕找不到你。”如今,那個總躲在后排的女孩,會用媽媽的手機發語音,和支教團的成員分享“新學的畫畫技巧”“教室后墻的牽牛花又開了”。
這樣的惦念在支教團里不是個例。舞蹈學院王心蕊的微信里,存著孩子們發來的“云匯報”——穿著校服的男孩和女孩對著鏡頭跳著她教的《映山紅》,動作雖不標準,卻帶有豁出去的認真;傳媒學院陳子怡曾收到過一個小禮物,里面是26張手寫明信片,每張背面都畫著麥克風,最末一張寫著:“老師說大山里的聲音也能傳到遠方,我們等你來帶我們練習。”
佛子嶺鎮中心學校的老師將孩子們的期待看在眼里:“孩子們總在課間討論‘今年的老師會不會教街舞’‘能不能再排一次課本劇’,黑板角落的倒計時牌,寫的不是暑假,是支教團到來的日子。”這份期待,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課程等待,成了孩子們心里關于“陪伴”與“成長”的約定。
(支教小老師正在帶小朋友做游戲)
紙上情長:第一批支教留下的溫暖印記
八月的風吹過佛子嶺,第一批支教成員結束即將離開之際,傳媒學院錢勇的辦公桌上堆起了厚厚一沓信。其中一封來自六年級學生黃夢珊,信封上畫著個戴眼鏡的卡通男孩,正是支教團里的錢老師——
帥氣的錢老師:
錢老師,謝謝您這一個月陪我踢球、排節目。您說努力會再相遇,我們會好好練習,等明年更好的您回來,真喜歡和您一起看晚霞。我們都在努力呢,祝老師未來可期,一定會再見面!
(安徽藝術學院校領導慰問正在支教的同學)
(正在上舞蹈課的支教課堂)
信的末尾,還粘著一片被壓干的銀杏葉,旁邊畫著個歪歪扭扭的笑臉。錢勇看著信紅了眼眶,這個在學校里總被說“太嚴肅”的男生,在支教日記里寫:“原來被一群孩子放在心上,是這樣沉甸甸的感覺。他們教會我的,比我教給他們的多得多。”
這樣的雙向成長,在支教團里處處可見。帶孩子們做手工的設計學院代碩霖,回校后主動學習了“非遺傳承課”,想下次教孩子們用竹篾編小燈籠;教繪畫的宋圓中,把孩子們的作品整理成電子相冊,成了他專業課作業里最打動人的部分。“以前覺得‘老師’只是個稱呼,現在才懂,那是要對260雙眼睛負責的重量。”隊員們在分享會上發言的話,道出了實踐育人的深層意義。
薪火相傳:讓美育種子在鄉土上扎根
這個暑期,安徽藝術學院的師生以其專業的藝術素養和滿腔的熱情,為我校學生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藝術盛宴。他們不僅教授繪畫、音樂、舞蹈、樂器等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身的行動和熱情在山里娃的心里種下了藝術的種子。”佛子嶺鎮中心學校黨委書記趙復瓊點贊道。“孩子們的信和電話,是‘藝路童行’最好的成績單。”安徽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陳文兵在支教慰問交流會上的話,點明了項目的初心。自2023年校地共建以來,該校已組織五十余名學子深入佛子嶺,挖掘當地水庫文化、采茶習俗、民間小調等特色,將其融入播音、音樂、舞蹈課程:用貫口講水庫建設故事,用古箏彈改編的當地小調,用舞蹈再現山間勞作場景......這樣的實踐,正是學校落實“三下鄉”精神、深化實踐育人的縮影。
“支教學子們扎根基層,在孩子們心里種下藝術的種子,這不僅是‘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生動實踐,更架起了連接高校與鄉村的橋梁。”陳文兵來到佛子嶺鎮中心學校慰問支教第二批成員,“要帶著真情去,捧著真心教,在鄉土里汲取養分,在孩子們的笑容里堅定方向。你們播下的不只是藝術技能,更是改變未來的希望。”
如今,佛子嶺鎮中心學校的音樂教室中,支教隊員正調試著古箏,窗外蟬鳴陣陣,仿佛已裹挾著孩子們合唱《萱草花》的清亮歌聲。那些深夜來電里的惦念、信紙間的約定,都將在這個夏天生長為新的故事——關于藝術如何點亮山鄉,關于青春怎樣反哺土地,更關于一群人與一座山之間,未完待續的“藝路童行”。
這場奔赴并非夏日限定。該校已將佛子嶺鎮中心學校設為實習與就業基地,在暑期集中支教之外,同步開啟周末常態化美育服務,讓融入鄉土特色的藝術課程從“短期陪伴”變為“長久滋養”。隨著校地合作的深化,這支青春隊伍正以扎根的姿態立足皖西服務村鎮,讓藝術的種子在佛子嶺持續生長。這既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擔當,更是一段永不褪色的“藝路”約定。
(錢勇)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