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豐碑 屹立江淮
走進新四軍第七師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為重建新四軍力量,于1941年2月28日命令在皖江地區組建第七師。1941年5月1日,新四軍第七師在安徽省無為縣(今無為市)白茆洲胡家瓦屋正式成立,由皖南事變突圍部隊(700余人)、無為游擊縱隊及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整編而成,初建兵力約1900人。在無為期間,第七師在曾希圣等人的領導下,開展了多項重要工作。
軍事方面,第七師在無為建立了以巢無地區為中心的根據地,積極打擊日偽軍,并進行了多次戰斗。據統計,先后與日軍進行了1000多次戰斗,攻克日偽據點200余處,殺傷俘敵1.4萬人。
經濟方面,第七師在無為地區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譽為“富七師,甲全軍”。他們通過發展經濟建設,向新四軍軍部上交了大量資金和物資。據記載,1942年底到1945年春,第七師給軍部及轉交第五師的款項約合5300萬法幣,折合約26萬兩黃金。
第七師還在無為開展了多項民生建設,如1942年6月皖中行署頒布《減息法令》,改善農民生活。他們還大力發展生產,開墾荒地7000畝,植棉數萬畝,植樹1000多萬株。在水利建設方面,修建了黃絲灘江堤工程,該工程被命名為“惠生堤”。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當年“富七師”當下“富民生”
石板墻、茅草頂,鳥鳴和蟬噪混著陽光,透過門前茂密的樹木傳來。“這里是新四軍第七師師部舊址,也是皖江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6月17日午后,在安徽省無為市紅廟鎮海云村澗邊自然村,七間平房前,無為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丁以龍的聲音,在嘈雜的游人聲中顯得格外響亮。
走進舊址,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張張泛黃照片,無聲地訴說著當年軍民互助的感人故事。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
“你可知道,到抗戰勝利前夕,皖江抗日根據地規模有多大?”——到1945年3月,新四軍第七師主力部隊發展到2萬人,整個根據地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建立了3個專員公署、1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人口約300萬,活動范圍達33個縣,皖江抗日根據地成為我黨領導下的19塊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
“這么快!為什么?”有人問。
“這就是答案。”丁以龍指向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座茅屋墻上刷著這樣的標語——“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
“這就是民心所向!”一旁,無為市原黨史辦主任王敏林脫口而出。
移步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王敏林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五角紙幣:“當時的根據地內,法幣、偽幣、銀圓混雜,幣值一日三變,百姓苦不堪言。為打破封鎖、穩定經濟、發展生產,新四軍第七師決定在皖中總金庫基礎上成立大江銀行,發行大江幣。”
由于當時封鎖嚴密、物資奇缺,連雕版材料都沒有。于是,第七師便就地取材,用當地堅硬如鐵的黃楊樹根等材料,硬是雕出了木刻版。“你看,這就是當時興修的重要水利工程陳家閘。”王敏林指著紙幣上的圖案說。
時至今日,經過改造升級的陳家閘依然潤澤著萬畝良田,站在閘上遠眺,稻田里一片忙碌景象,耳邊好似閃過歷史的回響——那是新四軍為民造福的初心......
除了發行大江幣和興修水利,皖江抗日根據地還興辦學校,開辦煤礦,成立煙草、鹽運、糧食公司,將產品賣至敵占區,換取我方急需的槍支彈藥、藥品等物資,有些產品甚至運到了延安,緩解了延安當時的經濟困境。
讓紅色基因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新四軍第七師的英勇事跡恰似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著軍民團結一心、奮勇抗敵的壯麗史詩。如今,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無為市人武部充分挖掘駐地紅色資源優勢,將新四軍第七師的歷史融入各項工作當中。
為確保向部隊輸送思想素質過硬、軍事能力合格的優質兵員,無為市人武部在役前教育中精心為預定新兵開設了理想信念課、革命傳統課、典型引領課、軍事理論課、心理健康課這“五堂課”。
其中,革命傳統課著重講述了新四軍第七師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故事。“通過這些課程,引導預定新兵端正入伍的思想動機,堅定在軍營建功立業的決心。” 無為市人武部副部長樊軍說。
無為市人武部還組織預定新兵前往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新四軍第七師師部舊址等紅色場館開展參觀學習活動。在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內,新兵們凝視著陳列的文物與圖片,仿若穿越時空,目睹了當年新四軍將士們為了民族解放事業,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的壯烈場景。“通過役前教育,我體驗了兵之初的生活,感受了兵之味的獨特,磨煉了兵之氣的堅韌,塑造了兵之魂的高尚,這讓我更有信心完成角色的轉變。” 預定新兵劉翔感慨地說。
在無為市紅廟鎮,總投資11.6億元的“七師記憶”項目,以及由當地小學舊址改建而成的紅色文化研學基地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學習。當前,眾多紅色地標串聯成線,正為紅廟鎮鋪就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在紅廟鎮閘北村,總面積約1300 畝的藍莓產業園迎來了采摘季,一串串飽滿圓潤的藍莓沉甸甸地掛滿枝頭。人武部積極組織民兵投身景區的秩序維護、講解服務等工作。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民兵的服務意識,還為地方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讓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貢獻力量。
新四軍第七師舊址今昔對比
無為市人武部組織基干民兵參觀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
青春宣言
從紅色宿州出發,我走進英雄的“濟南第一團”,最終扎根于“馬石山十勇士”這個光榮的集體。八載軍旅,故鄉的紅色血脈與“十勇士”的精神火種,已熔鑄成我軍旅生涯最閃耀的坐標。在緊盯嚴寒、暗夜等高強度與實戰化練兵環境中,我一次次突破極限、成長蛻變。作為英雄傳人,我將用忠誠堅定信仰,用熱血踐行擔當,用青春照亮征途,時刻準備為勝利而亮劍。
□陸軍第71集團軍某旅“馬石山十勇士”班班長 曹世毫
我打小在阜南縣長大,常聽長輩講述聶鶴亭將軍馳騁疆場、為革命拼搏的故事,那時總覺得聶將軍是故鄉土地上朦朧的傳說。直到穿上軍裝,踏入火熱軍營,在一次次摸爬滾打、執行任務中,才真切懂得那精神是訓練場上磨破的靴底,是演習中穿透硝煙的吶喊,是駐守崗位時與月光交融的堅毅目光。如今身著戎裝,扎根軍營,我將帶著故鄉的囑托,在將軍奮斗過的信仰坐標里奮勇前行,以青春熱血續寫對軍營、對祖國的忠誠。
□安徽省軍區某中隊戰士 劉 泉
我出生在旌德縣,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深深影響并塑造了我。烽火硝煙中,將士們以生命詮釋了信仰的硬度,用行動鐫刻了擔當的坐標——那不僅是歷史書頁上的光芒,更是穿透歲月、叩擊靈魂的青春號角。我的青春,沒有硝煙彌漫的壯烈,卻以另一種方式融入強軍洪流:在每一次檢查胎壓的細致里,在每一次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準時到達時。這方向盤的忠誠,平凡如沙礫,亦堅實如磐石。未來征程,我仍將以這雙握慣了方向盤的手,傳遞老兵的溫度與擔當,載著強軍夢想,在新時代的坐標上,穩穩駛向勝利的遠方——讓滾燙的引擎,永遠為祖國而轟鳴!
□安徽省軍區某中隊戰士 李搶子
“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這錚錚誓言早已融入血脈!2024年,當我以一名人民海軍戰士的身份,首次踏上以家鄉命名的宣城艦甲板,心潮澎湃,豪情萬丈,這不僅是一艘戰艦,更是故鄉的榮耀與托付。初征深藍的考驗來得迅猛,滔天巨浪如鐵拳般砸來,戰艦在劇烈搖擺中搏擊風浪,胃里翻江倒海,膽汁吐盡。然而,身體可以不適,戰位絕不后退!家鄉的榮光,豈容半分失色?我咬緊牙關,雙腳如釘,牢牢鉚定在戰位上!那一刻,風浪成為我軍旅生涯最深刻的“入伍禮”!如今,驚濤駭浪早已磨礪出我鋼鐵般的意志和體魄,從暈船嘔吐的新兵,到駕馭艦炮、守護海天的合格戰士,我完成了蛻變。身為宣城艦的兵,血脈里流淌著宣城的熱血與“鐵軍”的基因!我深知肩頭的責任重于千鈞:我,必須是忠誠的衛士!守護“家鄉艦”的榮耀,就是守護宣城的榮光,更是守護祖國的萬里海疆!
□海軍宣城艦艦炮兵 吳鐘宇
(記者 徐 徐 通訊員 王金梁)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