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合肥7月31日電 (陶偉)7月9日,安徽合肥市肥西縣委舉行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專題黨課報告會。會上,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向全縣黨員干部系統提出“發展十問”,涵蓋機遇、戰略、產業、創新、主城、鄉村、民生、改革、能力、作風十個關鍵領域,旨在凝聚共識、明晰路徑。
作為安徽省首個“千億縣”和縣域經濟“領頭雁”,肥西肩負“勇當全省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挺進全國二十強”的使命。2025年,該縣部署開展“五比五拼”行動,聚焦項目建設、產業升級、改革開放、城鄉融合、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提質增效。當前發展態勢集中體現于“五變”。
區位交通之變。依托合肥主城,坐擁運河、巢湖,緊鄰機場,初步建成“七上肥西”(高鐵上、高速上、高架上、地鐵上、機場上、運河上、云上),形成內聯外暢、通江達海的綜合交通體系。
產業能級之變。1—5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先進光儲等新興產業及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增勢強勁,智造強縣加速成形。
發展態勢之變。上半年新簽約項目173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121個,同比激增227%,備案率79.1%居合肥五縣市第一;新增企業3454戶、增長15.9%,增量及遷入數居首;培育產業基金34支,總規模400億元;新增大學生就業1.05萬人。
發展理念之變。堅持科學發展、效益導向、實事求是,制約發展的消極因素削弱,積極因素加快集聚。
干部狀態之變。為企服務行動走深走實,聯系群眾更加密切,擔當作為更加強化。
會上,該縣縣委提出“發展十問”,旨在對肥西高質量發展核心維度進行系統審視。
構造新引擎上,“機遇之問”聚焦如何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及省市發展新動向;“戰略之問”明確新五年規劃的戰略目標、產業標簽和項目支撐;“產業之問”探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路徑;“創新之問”尋求融入合肥創新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能。
優化承載空間上,“建設之問”強調強化“同城同標”意識,將合肥主城區位轉化為競爭優勢;“鄉村之問”旨在補齊短板,打造鄉村振興標桿。
另外,破除機制障礙上,“改革之問”要求精準識別并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鍛造過硬隊伍上;“能力之問”與“作風之問”著眼提升干部隊伍政治、專業、攻堅能力,錘煉“實、快、嚴、足”作風;踐行為民宗旨上,“民生之問”核心在于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針對“十問”,肥西以發展路徑作答,為“十五五”高質量發展拼圖。
例如,回答“機遇之問”,提出實施“三個主動融入”——國家層面上,主動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省級層面上,主動緊密融入安徽“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大局;市級層面上,主動精準融入合肥市“6+5+X”產業集群布局,濱湖科學城實體化運行,打造縣域經濟新增長極。
而回答“產業之問”,則是堅持“引育并重、大小共生、新舊共進”。一手抓“雙招雙引”擴增量,一手抓服務現有企業優存量;構建“明月當空”(招大引強)與“繁星滿天”(深耕腰部企業、專精特新)共榮生態;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加速壯大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
肥西縣委強調,答好“發展十問”關鍵在實干。全縣上下需秉持“實、快、嚴、拼”的作風,將深邃思考轉化為生動實踐,以永不懈怠的奮斗姿態,向“全國二十強”奮力挺進。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