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份以來,我省多地持續高溫,降水稀少,全省各地已出現不同程度旱情。24日記者采訪了安徽省氣象局多個部門,對當前旱情做出全面分析。
一問:當前我省旱情發展情況如何?
安徽省氣候中心:7月以來(7月1-23日)全省平均降水量32.1毫米,較常年同期(180.6毫米)偏少82%,為歷史同期最少。沿淮淮北降水量9.3毫米,偏少95%,為歷史同期最少;江淮之間57.3毫米,偏少68%,為歷史同期第7少;沿江江南38毫米,偏少80%,為歷史同期第5少。
未來十天我省大部多晴熱高溫天氣,沿淮淮北地區旱情蔓延發展,部分地區有中度及以上旱情,預計安徽省未來十天農業干旱氣象風險等級分布為: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區、江淮東部和江南西部風險高,其中亳州、阜陽、淮南、淮北以及蚌埠的部分地區為風險很高。高溫干旱疊加可能造成淮北地區夏玉米和夏大豆生殖發育受阻,影響夏玉米抽雄吐絲和夏大豆開花授粉。
二問:氣象部門能否采取人工增雨的方式來緩解旱情?
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目前全省各地市已有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宿州、淮北、阜陽、蚌埠、淮南、池州、滁州、宣城、蕪湖、銅陵、六安大部、合肥大部、安慶大部、馬鞍山大部和黃山市局部有增雨作業需求。
氣象專家介紹說,人工增雨作業雖然可以助力旱區旱情緩解,但并不能憑空造雨,需要滿足一定的氣象條件。要形成降水,云必須滿足水汽充沛、有一定的上升氣流、有足夠多的凝結核或冰核才行,只有云水資源豐富的云系才有增雨價值。在此情況下,各地選擇飛機和地面等合適的催化作業裝備,搭配冷云或暖云等不同催化劑,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進行人工影響,實現人工增雨。
據預報,24-25日我省南部多雷陣雨天氣,各地將抓住24-25日我省南部和26-30日全省的有利作業條件,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緩解旱情,助力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用水保障。
三問:2022年安徽遭遇罕見旱情,今年目前旱情與2022年相比程度如何?
安徽省氣候中心:2022年汛期降水持續偏少、高溫日數異常偏多,自7月下旬起,淮河以南出現嚴重伏秋連旱,持續130天(7月22日-11月28日),中旱及以上日數達87天,為歷史同期第二多(略少于2019年),區域性干旱過程強度位列歷史第三位,次于1978年和1966年。
今年7月1日出梅后,我省持續高溫雨少,氣象干旱發生發展,截至7月24日,沿淮淮北、江淮之間東部和沿江西部中旱及以上,其中10個縣(市)重旱。
與2022年相比,目前我省干旱主要位于沿江江北,干旱強度和持續時間不及2022年。
四問:即將到來的7號臺風“范斯高”會不會緩解安徽旱情?
省氣象臺:根據目前預報,即將到來的7號臺風“范斯高”將于24日傍晚移入東海南部海面,并向浙江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帶沿海靠近,強度逐漸減弱。受其外圍影響,27日至30日我省有一次降水過程,其中29日沿江江南部分地區有中雨。但由于臺風強度較弱,總體降水量不大,對旱情緩解作用有限。
受臺風外圍影響,26日至29日沿江江南高溫天氣略有緩和,最高氣溫31~34℃,江北維持晴熱高溫天氣。30日后全省高溫天氣將再次發展,其中8月1日至2日淮北局部最高氣溫達到39℃以上。
由于臺風路徑還存在不確定性,請持續關注氣象部門滾動更新的實時預報。
五問:農業生產該如何應對當前旱情?
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省農業氣象中心聯合建議:未來我省持續高溫酷熱天氣,旱情發展蔓延,可能對在地作物生長不利,應做好防御措施。
1. 淮北地區夏玉米、夏大豆等旱作物應及時抗旱、灌溉補墑,進行一噴多促,提高植株抗逆境能力,防范高溫、干旱疊加發生造成的不利影響。
2. 淮河以南地區應及時調度水源,灌溉建立深水層,結合病蟲防治,加強葉面肥、抗逆生長調節劑等一噴多促措施,主動防御高溫、干旱天氣疊加對水稻的不利影響。
(記者 蘇藝)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