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運河航道自2023年8月16日船舶試通航以來,截至目前船舶通行量已經超過10萬艘次,并且呈現出邊際性放量增長態勢,“航運勢能正在釋放”。
江淮運河是引江濟淮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按Ⅱ級航道建設,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江淮運河把淮河、巢湖、長江溝通起來,結束了淮河中游與長江中下游水運不暢的歷史,構建一條連接南北的“黃金水道”,對完善我省乃至全國水路交通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勢能釋放
7月1日,在合肥引江濟淮派河口船閘處,一艘滿載貨物的船只正緩緩駛來,等待過閘。
“我們是從淮南過來的,要到巢湖去,船上拉的是煤矸石,約2000噸。”船主孫榮貴說。這條線路他已經跑了48趟,對此非常熟悉。“在江淮運河開通之前,我們到巢湖要繞道江蘇,多跑三四百公里,時間也要多走三天,現在走江淮運河只要一天多時間就夠了。”
2023年8月16日上午,引江濟淮工程航道江淮溝通段開啟試運行。
3天后的8月19日,江淮運河9條集裝箱航線開航儀式在安徽合肥派河港、周口中心港、信陽淮濱港、阜陽潁州港、蕪湖港同步舉行。
2023年9月16日,江淮運河菜子湖線航道通航,標志著連通長江與淮河的江淮運河航道全線開通試運行。
2025年3月16日,江淮運河“北大門”——東淝河樞紐雙線船閘全面貫通。
江淮運河總里程約355公里,包括江淮溝通段航道和菜子湖線航道,與正在建設的沙潁河、合裕線、蕪申運河航道連通,共同形成一條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長度超過千公里的南北水運優質航道。在助力安徽形成“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的水運新格局、進一步放大安徽的區位優勢和戰略位勢的同時,極大地完善了中國的南北內河航運網絡,打通了中原腹地與長三角的短直水運通道,連通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為中原和華北地區構造新的“出海口”。
自開通運營以來,江淮運河通航船舶及運量平穩增長。今年截至5月底,江淮運河共通行各類船舶約2.4萬艘次,日均過閘162艘次,同比增長14.1%,過閘總噸位近5000萬噸,同比增長7.5%。上半年,江淮運河船舶過閘量、過閘船舶噸位分別占全省內河航道的23.5%、27.4%,航運勢能不斷釋放。據統計,2000噸級船舶經江淮運河從蕪湖至淮河全程僅需約50小時,較繞行京杭運河節省48小時以上,單航次能耗減少約50%。
“作為江淮溝通段航道起點,派河口船閘面臨著通航流量大、船民辦事任務重的艱巨挑戰。我們始終將安全運行擺在運營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致力營造安全暢通有序的過閘環境。”引江濟淮派河口船閘運行班長張亞生表示,通過強化船閘運行保障能力,實時監控調度往來船舶,同海事部門聯合開展巡航、護航等活動,切實保障往來船舶航行安全。
截至目前,派河口船閘已連續安全穩定運行近700天,過閘船舶超過2.6萬艘次,過閘噸位5000多萬噸,日最高過閘量為84艘次。
功能完善
在派河口船閘遠程集控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智能過閘系統進行船只的通行調度。據了解,自2025年3月15日正式啟動船閘遠程集控試運行以來,引江濟淮已分批次實現派河口船閘、廬江船閘、白山船閘、兆河船閘4座船閘遠程集控,通過智能算法優化船舶過閘流程與閘室排檔,完善了引江濟淮工程現代化運營管理模式,顯著提升整體通航效率與經濟效益。
“我們通過暢行江淮App進行船只申報、繳費,非常方便。”孫榮貴說,他這趟船過閘費用約1500元,全程通過手機操作,方便快捷。
航行太久,船民們能像汽車駕駛員那樣在服務區休息、補給嗎?位于繁忙的派河口船閘下游,一處寧靜而有序的水上服務區映入眼簾,這也是江淮運河全線唯一一個水上服務區。
“水上服務區類似于高速服務區,這里為過往船只提供停靠、維修、充電服務等。”省引江濟淮集團公司肥西建管處運營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張小雨說。該服務區設置了多樣泊位,包括10個錨泊位和4個服務泊位,如服務管理泊位、救援泊位、加油泊位以及維修泊位。同時,還配備了完善的船舶服務設施,如管道沖洗設備4套、船舶供水系統7套、油污水收集系統7套、生活污水收集系統7套以及岸電系統11套。這些設施和服務的完善,有效滿足了船民們的需求。
“現在靠岸,充電、休息、辦事一站式搞定,比在家還方便!”船主趙新星從事跑船已經10年了,現在主要跑“合肥—蕪湖”專線,“這趟航行是從派河港裝96臺江淮汽車到蕪湖,大約17個小時就能到達。”
派河口水上服務區是實現安徽通江達海的重要樞紐,是服務過往船民的重要載體。目前已為船民服務25566船次,提供船舶生活用水1472立方米,供電40073.82度。
我省打造“順心服務、暢行江淮”“船行江淮、情系蜀山”等窗口服務品牌,為往來船民及時主動提供航道信息、用水補給、岸電接用、應急處理等服務,以實際行動護航船民平安。
“我們以服務品牌建設為指引,專門組建了服務保障團隊,負責航道信息的傳播、航行安全知識的普及以及過閘與導航軟件使用的指導,用優質服務為船民們打造溫馨的‘水上家園’。”張小雨說。
潛能蓄積
夏日炎炎,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卻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這里,載著“合肥造”家電、汽車以及液晶面板的巨輪,能夠一路駛向長江直至大海,將更多的“合肥造”產品運往世界各地。
合肥港是全國36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共有南淝河港區、派河港區、巢湖港區3個港區。今年5月份,合肥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83萬標箱,同比增長9.61%。截至目前,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26萬標箱,同比增長9.24%。
處于江淮運河“腰眼”位置的合肥港,也由原來的“斷頭港”變成“中轉港”,一躍成為連南接北的江淮運河之中樞。打通江淮運河,讓不靠海、不沿江的合肥,有了通江達海的地利。
水運,被稱為“最劃算”的運輸方式之一。安徽港航物流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依托江淮運河與長江、淮河構成的黃金水道,安徽正在加快全省港口鐵路專用線建設,謀劃新增一批鐵水聯運樞紐,進一步發揮鐵水聯運的巨大物流優勢。
當前,我省正以長江為主軸,以江淮運河和淮河為廊帶,抓住合肥打通兆西河通江一級航道契機,構建“蕪馬江海聯運樞紐+合肥江淮聯運中心”的合蕪馬港口三角核心極,充分發揮江淮運河航運價值,組合成為全省港口龍頭核心,聯動安慶、銅陵、淮南、蚌埠等省內樞紐港口,構建安(慶)銅(陵)淮(南)蚌(埠)港口扇形聯動圈,形成全省“串點成線、運營成網”一體化港口群,深度參與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建設。
去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高質量打造江淮干線水運大通道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以江淮運河為主骨干,向北連接沙潁河,向南連接蕪申運河,形成通江達海江淮干線水運大通道”的目標藍圖。到2027年,江淮干線通航能力全面提升,新增四級及以上航道里程210公里,江淮運河總水運量超過1.5億噸。港口功能布局基本成形,沿線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15萬標箱,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
“江淮運河作為國家重要的物流大通道,不僅重構了江淮水運格局,也有力促進了沿線產業集聚升級,助力臨港產業集聚發展,塑造安徽向海而興的發展新優勢。”省交通運輸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將充分發揮江淮運河與長江黃金水道聯運優勢,積極聯通中原城市群,高效串接皖北地區、合肥都市圈、皖江經濟帶,促進區域要素暢通流動和產業分工合作,共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服務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 湯超)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