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春,在安徽省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上,一份由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提交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報告引發關注。這份凝聚著全省檢察機關智慧的報告背后,站著一位年輕的檢察官助理——管振國。從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急先鋒”,到知識產權保護的“排頭兵”,這位“90后”檢察官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法學院畢業生到檢察業務多面手的蛻變。
掃黑除惡的辦案骨干
2018年,剛調入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的管振國,迎面撞上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浪潮,這個看似文弱的年輕人很快在專項斗爭中展現出過人的業務素養。
“套路貸”案件是管振國掃黑生涯中難忘的一課。這類案件隱蔽性強,受害人多是社會底層群體。他回憶道:“有的學生為了交學費,有的病人為了治病,最后被逼得走投無路。”面對犯罪分子的狡猾手段,管振國創新辦案思路,指導辦案團隊通過銀行流水分析、人員關系圖譜構建等方式,成功鎖定犯罪證據鏈。
三年來,他參與指導督辦涉黑涉惡案件38件,處理舉報線索137條。在中央督導組“回頭看”期間,他連續加班兩個月,完善了涉黑涉惡案件數據通報制度,為安徽省掃黑除惡數據位居全國前列作出重要貢獻。這些成績也讓他獲“全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企業發展的法治助手
2020年,掃黑除惡轉入常態化,管振國調入安徽省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工作重心轉向服務民營經濟發展,角色轉變帶來的是思維方式的革新。“過去是打擊犯罪,現在要思考如何通過檢察履職優化營商環境。”他說。
在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涉民營經濟保護協調工作指導小組工作期間,管振國走訪了全省數十家企業。一家因購買特種作業操作證而涉嫌犯罪的建設企業讓他印象深刻。該企業面臨“用工荒”困境,瀕臨破產。管振國沒有簡單就案辦案,而是主動協調應急管理部門,組織員工培訓考試,既維護了法律尊嚴,又救活了企業。
這種“司法+服務”的工作理念體現在他參與的每項工作中。在打擊騙取留抵退稅專項行動中,他強化六部門協作,為國家挽回巨額稅收損失;在食藥安全領域,他推動簽署《安徽省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起訴相關犯罪76件135人,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知識產權的新銳力量
2021年,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成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管振國成為核心成員。這對于法學背景的他是個新挑戰。“知識產權案件專業性強,必須快速補齊技術知識短板”。他購買了大量專業書籍,向身邊的業務專家請教,在領導同事的關心指導下,很快成長為業務骨干。
在他鉆研下,安徽省人民檢察院經濟犯罪部門指導辦理的全國首例嵌入式芯片領域侵犯商業秘密案,創新采用“虛擬許可”方式確定損失數額,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他起草的《關于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助推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工作的實施辦法》成為全省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管振國深諳這一點。三年來,他參與制定多項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指導辦理多起重大知識產權案件,八個案例入選長三角一體化典型案例。2024年,他參與辦理的祺峰文化公司侵犯著作權案被寫入最高檢工作報告。
管振國不僅是辦案能手,更是理論研究的“尖兵”。他撰寫的《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持有行為入罪探究》獲全國三等獎,多篇調研報告在《安徽檢察》發表。通過在實踐辦案中不斷凝練理論能力,使他成功入選全國知識產權檢察人才庫。
從掃黑除惡到知識產權保護,從維護市場秩序到服務科技創新,管振國的十年檢察路恰逢中國法治建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這位年輕的檢察官用專業與擔當證明:新時代的法律工作者,既要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也要做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者。
點 評
從年少時學法崇法,到工作后司法護法,無論身處什么崗位,管振國始終牢記為什么選擇檢察事業,為什么堅守公訴席,一身“檢察藍”、拳拳赤子心始終如初。他撰寫的一份份材料、辦理的一起起案件、高高壘起的一摞摞卷宗,就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檢察實踐。也是守初心、擔使命最樸實最生動的寫照。
□安徽省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潘 穎
(記者黃慧)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