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滁州學院音樂與教育學院10名師生,奔赴明光市潘村鎮總服務點與曹塘村分點,為120余名留守兒童開啟為期數日的暑期成長之旅。團隊以“紅色文化浸潤+藝術教育賦能+學業精準幫扶”的立體服務模式,用知識與陪伴點亮鄉村兒童的假期時光。
紅色故事 在鄉村教室播撒精神火種
紅色故事是照亮童心的火炬。實踐團隊以“紅色歷史知多少”為主題主線,將革命歷史轉化為適合兒童理解的生動敘事。教育學專業學生通過互動問答、情景演繹等方式,講述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與紅色精神內涵——從抗日小英雄的機智故事到長征路上的感人片段,孩子們在沉浸式課堂中穿越時空,觸摸歷史的溫度。當五年級學生小雨主動分享“小蘿卜頭”的故事時,課堂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種寓教于樂的紅色教育,不僅拓寬了孩子們的歷史視野,更在他們心中埋下了紅色基因的種子,成為團隊踐行“大手拉小手,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鮮活注腳。
音樂課堂 用愛國旋律滋養童心沃土
潘村鎮暑期快樂站的音樂課堂上,《強軍戰歌》《祖國祖國我們愛你》等經典曲目響徹教室。教唱《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時,兩地課堂的孩子們揮舞著自制的小紅旗,用清脆的童聲合唱:“小小蠟筆穿花衣,紅黃藍綠多美麗......”歌聲中,三年級學生朵朵眼里閃著光:“老師,我想把這首歌唱給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聽。”團隊成員通過節奏游戲、分句跟唱等方式激發學習熱情,讓愛國之情隨著旋律滲入心田。當稚嫩而堅定的歌聲回蕩在鄉村教室,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正通過音樂悄然生長,這正是大學生以藝術實踐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的生動詮釋。
課業幫扶 于方寸課桌間守護求知微光
“紅色文化+藝術教育+學業幫扶”的立體服務模式,讓鄉村兒童的暑期生活既有精神滋養,也有知識護航。從潘村到曹塘,團隊成員化身“學習伙伴”,針對留守兒童暑期作業難點開展一對一輔導。四年級學生小宇從最初低頭默寫到主動舉手提問,家長微信群里更有村民留言:“孩子回家會講紅軍故事,作業也做得更認真了,謝謝老師們!”開班首日的熱烈反響,印證著實踐活動的價值——當大學生用青春筆觸在留守兒童的暑期畫卷中繪入知識與溫暖,這個夏天正因為陪伴而閃耀著希望的光芒。
據悉,本次“夢想光年”服務活動是滁州學院深化校地合作、推進鄉村振興實踐的重要舉措。團隊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持續探索高校服務鄉村教育的長效機制,讓更多青春力量扎根鄉土,照亮鄉村兒童的成長之路。
通訊員 胡娜 本網記者 程榕娟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