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至25日,“安徽文化名人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在合肥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安徽省李鴻章研究會、安徽省陳獨秀研究會、安徽省徐悲鴻教育基金會主辦,由奧亞教育集團和合肥中科學校承辦。吸引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數高校的百余位專家學者,以及李鴻章第五世孫李魯生、曾國藩五代孫曾憲華、左宗棠第五世孫左文龍等名人后代參與,共同挖掘安徽文化名人在近代中國轉型中的思想與實踐遺產。
開幕式上,安徽省徐悲鴻教育基金會黨支部書記劉學慶表示,從李鴻章“洋務求變”到陳獨秀、胡適推動新文化運動,從陶行知“生活教育”到鄧稼先科技報國,安徽先賢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八麄兊乃枷雴⒚伞⒅贫忍剿髋c文化傳承,為中國式現代化埋下了歷史基因?!边@一觀點引發了與會者的共鳴。
研討會聚焦“思想啟蒙”“制度變革”“文化傳承”三大主題,通過跨學科視角還原歷史場景。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天根以《經史融通與進化論語境下的通史書寫》為題,指出安徽學人善于融合傳統經學與現代思想,形成了獨特的“通史觀”;眾多專家學者也在研討會上發表了精彩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虞和平以“從李鴻章到周學熙 —— 清末民初官商合作工業化之路的開創與演進”為題,考察晚清和民國前期工業化歷程中官商關系的變化及其對民營企業發展的影響,指出官商合作、官助商辦的工業發展模式,對后發現代化國家極為重要,通過法規建立公平模式,能促進工業化快速發展。浙江大學何揚鳴教授通過個案研究《胡健中其人其事》,展現了皖籍報人如何在輿論場中推動社會進步;安徽省李鴻章研究會理事夏冬波則挖掘被遮蔽的淮軍將領郭春華,揭示地方軍事精英對近代化的隱性貢獻。
本次會議特別設置了“后人講述”環節。李鴻章第五世孫李魯生首次公開一批家族手稿,提及李鴻章晚年對教育改革的反思:“先祖曾言‘自強之本,在于育才’,這與他早年專注軍工的實踐形成有趣對照?!弊笞谔牡谖迨缹O左文龍則分享了左氏家訓中“經世致用”思想對安徽士人的影響。這些鮮活的一手資料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值得關注的是,青年學者成為研討亮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運用數字技術重建了19世紀安徽文人社交網絡,直觀展示思想傳播路徑;安徽師范大學博士后張敏通過大數據分析指出,近代安徽知識分子群體存在“地緣—學緣—政緣”三重紐帶,這一發現為區域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突破。
閉幕式上,組委會宣布將聯合高校啟動“安徽名人數字檔案庫”建設,并計劃編撰《安徽名人與中國近代化》叢書。奧亞教育集團代表表示,未來將把研討會成果融入中小學鄉土教材,“讓青年一代從先賢精神中汲取力量”。
通訊員 陳雷 梁倩 本網記者 韋玉柏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