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高考不僅是知識的檢驗,更是心理韌性的考驗。連日來,安徽共青團“青春護航 輕松備考”送服務下基層活動走進我省各地28所中學,以愛之名護航青春。本期“教育大家談”特邀心理專家王子娟和李群分別為考生和家長支招:考生需突破“完美主義陷阱”,通過拆分目標、科學作息與情緒急救化解壓力;家長更應修煉平常心,避免高期待施壓或過度干涉,用“觀察式溝通”替代焦慮傳遞,以平常心構建家庭能量場。愿每個考生在專注當下時聽見成長的拔節聲,每位家長在智慧陪伴中完成愛的修行。
考生篇
自我調適 應對考試焦慮與壓力管理
人生是場馬拉松,一場考試無法決定人生成敗。我們應當通過考試獲得積極的體驗,磨礪自己在高壓之下保持專注力與韌勁,為人生未知的挑戰積蓄力量。跳出考試看考試,減壓才有可能。
特邀指導專家:王子娟,省12355平臺心理咨詢師志愿者、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
案例一:
完美主義的“陷阱”
小光(化名)今年讀高三,某單科成績突出。任課教師說他該科成績應在140分以上,但他在現實考試中卻從未達到過。小光想在考試中證明自己,可是越想證明越容易出錯,在該科考試時感覺心理負擔很重。尤其是做題時,每當心里沒底的題目累計超過10分,他就感覺已經失敗了。父母勸他認清現實,接受自己實際成績并沒有那么好。他不認同,感覺父母對他不信任,他不甘心又苦于無法證明。越接近考試,他的情緒越煩躁,甚至還影響了其他科目的復習。
原因分析:
1.完美主義與自我施壓:小光將單科140分設定為自我價值的標準,認定“達不到就是失敗”,導致考試時過度緊張,干擾了專注力。
2.不合理思維認知:將不確定的10分題目等同于“整體失敗”,觸發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父母“勸其接受現實”的表述被他解讀為否定,加劇了他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與對抗心態。
3.缺乏情緒調節策略:煩躁情緒未被合理疏導,泛化影響到其他科目的復習狀態。
指導建議:
1.認知調整:拆分目標,強化信心,弱化“證明欲”。將“140分”拆解為“基礎題穩拿分+提升題爭取得分”,用具體的行動目標替代抽象的分數執念;考前寫提醒卡:“我的價值不取決于單科分數,專注于每道題的過程更重要”。
2.情緒急救:加強鍛煉,設計“焦慮阻斷”動作。每日堅持體育運動到出汗,提高內心穩定的力量。考試中若緊張,立刻停筆,用“深吸氣4秒——屏息2秒——慢呼氣6秒”調節生理狀態。
3.家庭支持:與父母建立“目標同盟”。 建議父母轉換表達方式,從“接受現實”改為“我們相信你的能力,無論結果如何都支持你”。
案例二:
軀體化的壓力表達
立明(化名)今年參加中考,平時看起來情緒穩定,在校話不多,在家也不主動說話。近兩個月來,父親發現他早上越來越難醒,老師反饋他會在課堂上睡覺。父親問了他才知道,他晚上很難睡著,常常快到天亮時才迷迷糊糊睡一會兒。他的胃口也不太好,伴隨腸道功能紊亂。他對自己學習有期待,老師也說他學習認真、基礎扎實,但身體狀況讓他沒辦法集中精力。
原因分析:
1.壓力軀體化反應:長期心理壓力未被釋放,轉化為失眠、腸胃功能紊亂等生理癥狀,進一步降低專注力和抗壓能力;內向性格特質導致情緒積壓,缺乏傾訴或放松渠道,加重身心負擔。
2.高期待與身體耗竭的矛盾:對學習的高標準與身體能量不足產生沖突,形成“越想努力越無力”的惡性循環。
指導建議:
1.身體養護:優先調整生理基礎。固定作息:晚上設定在22時30分前上床,用“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助眠,午睡不超過20分鐘;飲食調節:家長準備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小米粥、蒸南瓜),晨起“喝溫水+輕揉腹部”改善腸胃功能;體育運動:每日運動30分鐘,暢通血液循環,舒緩壓力。
2.情緒疏解:建立“壓力傾訴口”。每日15分鐘情緒日記:把自己感受到和想表達的內容寫出來,包含肯定自己的3件小事,以此釋放焦慮。如“我今晚失眠很焦慮,但做對了一道數學題證明我有能力”;聽輕音樂(推薦α腦波音樂),同步輕柔地搓臉、揉耳朵,放松神經。
3.行動轉化:制訂“容錯型”復習計劃。將每日目標拆分為“核心任務(最少完成的題)+彈性任務(選做的題)”,完成前者即自我肯定;用“番茄鐘學習法”,休息時做眼保健操或拉伸,避免過度消耗。
4.家庭支持:關注身體與無目的溝通。父母改用“觀察式溝通”:用“今天腸胃舒服些了嗎”替代“今天復習得怎么樣”,減少其心理負擔;周末安排1小時家庭戶外活動(如散步、騎行),通過輕度運動調節身心節律。
案例三:
競爭和比較走偏了
瑞夕(化名)是高三女生,她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每次考試結果出來,她都忐忑不安,會格外在意其他同學的成績。如果她比對方好,就會松口氣;如果對方比她好,就會情緒崩潰,感覺自己糟糕透了。前些天模考成績出來,她的情緒再次崩潰,父母和老師勸她放下比較,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復習效率上面。她知道大人說得有道理,但自己還是放不下。
原因分析:
1.自我價值感綁定偏差:將考試成績等同于人際接納度,認為“成績差會被否定”,通過比較獲得短暫安全感,但長期形成“越比越恐慌”的心理依賴。
2.情緒調節能力薄弱:缺乏處理比較挫敗感的方法,崩潰后陷入反芻思維,難以主動抽離。
3.無效解壓模式:知曉正確方法卻缺乏執行路徑,陷入“道理懂但做不到”的無力循環。
指導建議:
1.認知調整:建立“錨定自我”的評分系統。當關注他人成績時,立刻執行“5分鐘轉換動作”:整理1道錯題解析或者背誦3個知識點,用具體學習行為替代情緒消耗;與信任的同學組建“互助小組”,通過小組討論替代分數對比,重構人際關系連接點。寫便利貼“我的戰場只有自己”,考試前默念3遍。
2.情緒急救:阻斷崩潰蔓延。“掌心冰敷法”:立刻用濕紙巾包住冰塊(或握緊冷飲瓶)貼于掌心10秒,低溫刺激激活副交感神經,同時默念“冷下來,停3秒”,重復2到3次阻斷情緒洪流。“5——4——3——2——1感官著陸”:環顧四周快速說出5種看見的顏色——4種聽到的聲音——3種身體觸感(如腳踩地的壓力)——2種聞到的氣味——1種口腔味道(可含薄荷糖),通過感官聚焦將思維拉回現實。“撕紙重啟術”:隨手撕一張紙,左邊寫崩潰的念頭(如“我完了”),右邊寫對抗短句(如“這只是1次考試”),撕下左邊揉成團,用力扔進垃圾桶,對右邊紙條深呼吸3次后折疊收進口袋。
3.家庭支持:關注正向積極。父母用“先接納后引導”的話術:“這次沒達到預期確實很難過吧?(停頓)你之前某學科的進步讓我們很驚喜,能聊聊怎么做到的嗎?”
家長篇
修煉平常心 營造松弛家庭氛圍
家是孩子溫馨安全的港灣,家人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愛和信任是孩子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滋養品。面對中高考,考生家長應該把陪伴孩子的迎考過程當作修煉心態的修羅場,與孩子共同成長,助力孩子展翅高飛。
特邀指導專家:李群,合肥師范學院心理學教授、安徽省教育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案例一:
家長的高期待讓孩子更焦慮
去年在皖南某校為學生做講座結束后,一位女生找到我,一說話就哭。待其平靜后,她說家里條件不好,父母省吃儉用供她學習,父親要求她最差也要考上一本,要不然就對不起父母。可她覺得自己能考上二本就不錯了,在復習中經常精神恍惚,沒有效率,越臨近高考越害怕,怕考不好無法向父母交待。
原因分析:
1.家長缺乏平常心,“望女成鳳”。家長有“名校情結”,平時為女兒學習付出較多,對女兒有高期望,但也給女兒帶來高壓力。有調查顯示:70%考生認為“考不好難以向家長交待”。
2.家長苦情、悲情,以為這樣可以感動孩子。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孩子看到,激起孩子的感恩心,激發學習動力。其實,家長的付出孩子是知道的,但如果家長過于強調,甚至苦情、悲情,激起的不是孩子的感恩,而是愧疚感甚至犯罪感,一旦沒有達到父母要求,孩子甚至會對生命意義產生懷疑。
指導建議:
1.修煉平常心,不將自己的夢想或要求強加給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接納和尊重孩子的“與眾不同”,對孩子的成長給予耐心和等待,多發現和挖掘孩子的熱愛。
2.切忌苦情、悲情。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未來有幸福的人生,自己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模樣。2017年,某省一考生被清華大學錄取,其父有精神分裂癥,其母身體殘疾坐輪椅。當招生老師問考生,“如果曝光你的家庭,你介意嗎?”考生堅定地說:“我為什么要介意?我的家庭這么好,我的每一位親人也都這么好。”了解得知,其母親從不抱怨生活,總是微笑面對各種磨難,并告訴他要樂觀、向前看。可見,其母親的樂觀成就了他的自信心和責任心。
案例二:
家長過度干涉讓親子關系更僵
某年高考結束后,一位母親前來咨詢,她的女兒是應屆考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大大低于平時水平。更讓這位母親揪心的是,目前女兒與她是完全對立狀態,看她都是冷漠、怨恨的眼神。問起緣由,這位母親說,高考前半個月,女兒從學校上完晚自習后回家繼續看書,大約23時左右,她進到女兒房間,發現女兒趴在桌上睡著了。她很生氣,把女兒叫醒,責罵道:“都要高考了,你還能睡得著?還不趕緊看書!”女兒反駁,這位母親還打了女兒一巴掌。從那以后,女兒就不再理睬母親,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屋里,高考成績也很不理想。
原因分析:
1.家長對孩子缺乏邊界意識。不少家長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就可以不敲門隨意進入孩子房間,對孩子指手畫腳,干涉孩子的一切,包括作息時間、交友等,讓孩子感到窒息和壓抑。
2.家長缺乏與孩子的溝通技能。一些家長對孩子只有居高臨下的命令,沒有平等的交流和傾聽,不顧及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正當需求。
3.家長缺乏穩定平和的情緒,任由自己脾氣發作,不理解學習中的休息并不是浪費時間,打疲勞戰的學習是假裝學習,更具有危害性。
指導建議:
1.家長樹立邊界意識,修煉尊重心。家長不應隨意闖入孩子的領地,可以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自主決定一些事情,允許孩子走一些彎路,犯一些小錯,讓他自我體驗、自我修正,孩子就會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象,生命體驗也是積極正向的。
2.家長修煉共情能力,提升溝通技能。家長應學會傾聽,無論孩子說什么,都表現出好奇、感興趣,而不是不耐煩。即使是內心強烈反對,也不要立即表示反對和批判,而是“先認同”、表示理解,然后再給孩子提出建議。對于孩子在家學習時睡覺,家長應知道“勞逸結合”“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只關注學習時長而不考慮學習效率,這樣會犧牲孩子的健康且沒有學習效率。案例中的母親應當向女兒誠懇道歉,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換得女兒的諒解,重構親子關系。
案例三:
家長追求絕對安靜讓孩子更緊張
某高三考生打電話(安徽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熱線96312)咨詢,說家里過于安靜,自己反而學不下去,更煩躁不安,其父母在家里走路不出聲、說話壓低聲、手機靜音、電視不開,樓上聲音過大,就上樓去跟鄰居交涉......總之,家里制造了非常態的絕對安靜的環境,孩子自己反而靜不下來。
原因分析:
1.家長對學習狀態與環境關系的不正確認知。家長以為孩子身處環境越安靜,孩子學習越專心,其實不然,就好像人在絕對靜謐黑暗的環境中難以入睡一樣,如果環境突然變得與平時不一樣,孩子一下子也難以適應。
2.家長對高考(中考)的過分重視,其實會加重考生的緊張。家長的小心翼翼、不敢大喘氣,這些行為傳遞給孩子的卻是緊張和壓抑。
指導建議:
1.家長應營造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迎考期間,家長既不能在家邀請親朋好友打牌喝酒,但也不需要過于謹小慎微。家庭環境與平時不應反差過大,與孩子吃飯時可以談一些輕松話題,聊聊孩子喜歡的球星、歌星。孩子學習累了,可以讓他聽聽輕音樂,上床躺一躺或者外出散步。另外,家長要學會給孩子以積極的心理暗示。
2.家長和考生都應正確看待考試。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高考可能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是寶貴的人生財富。如果家長總是嘮叨“你要是考不到好學校,這輩子就完了”是在給孩子做災難化推測。在得知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家長可以說:“沒關系的,人的發展是終身的,是可持續的。只要你不斷努力,一樣能過上幸福生活。”這種語言給孩子信任和溫暖,給孩子方向、力量和希望,這就是智慧家長。
(記者謝婷婷)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