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曼曼,女,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六安學校小學數學教師,正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安徽省最美教師、安徽省課改先進個人,六安市拔尖人才,安徽省名師培養計劃工作室和六安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曾獲國家、省、市級獎項,主持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多篇論文發表,指導多名青年教師分獲國家、省、市、區級教學評比獎項。
1989年的秋天,剛走出師范學校的崔曼曼,在備課本的扉頁上鄭重寫下“教好書,育好人”六個字。沒想到,這樸素的誓言會成為貫穿她教育生涯的精神坐標。從城區重點小學到鄉村學校,從青春歲月到閱世華年,這位特級教師用始終如一的堅守,在三尺講臺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教育長歌。
師愛化雨,潤澤桃李芬芳
在崔曼曼的教育詞典里,“愛”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工作中她亦師亦母,真誠對待每位學生。2015年秋,面對孤獨癥學生小宇,她開啟了一場靜默的守護。三個月的細心觀察,二十余次家校溝通,上百次課間互動,終于換來孩子第一次主動交作業的瞬間。教師節那天,他悄悄送上了手繪賀卡,畫的是一位牽著孩子手的老師,筆觸雖稚嫩但畫面溫馨感人。正是這些學生成長路上的無數個點點滴滴,構成了崔老師的教育生活。真誠的付出、辛勤的勞動,造就了一個個班風純正、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她所帶的班級多次獲得市、區級先進班集體稱號,歷屆班級也涌現出了一批批各有特長、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家長們也為她送上了一面面錦旗,字字如珠璣,句句蘊真情。
教研深耕,澆灌杏壇沃土
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崔曼曼始終堅信:“教師既要做耕耘者,更應成為播種人。”作為安徽省名師培養計劃工作室和六安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她以“趣·思”教學主張為內核,以課題研究為紐帶,在教研沃土上開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成長園地,構建起城鄉聯動的教師發展共同體。
面對數學教學的抽象困境,崔曼曼提出“以趣啟思,以思促學”的教學主張。她將富有童真童趣的情境融入課堂,堅持引領孩子們“快樂學數學”,并將這些生動實踐凝練成課例和論文,多篇相關文章被CN刊物刊載。
教育教學要改革,就必須要研究。為此,她帶領團隊開展共讀共學、課例研究、課堂觀察和課題研究工作,五年形成了百余節優質課例。截至目前,她所領銜的工作室和工作站已有多項省、市級課題圓滿結題,在研的課題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同時她還和同伴們將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提煉出來,以送教上門、培訓教師、文章發表等不同方式進行輻射分享,展現了工作室團隊齊心協力、不懈努力、沉下心來扎扎實實做研究的教研風范。
在青年教師培養中,崔曼曼提出“三階成長法”:新教師“規范入格”、成長期教師“課題驅動”、骨干教師“輻射引領”。她征集團隊成員個人發展意愿,定制成長檔案,系統構建成長導航系統。每逢青年教師上公開課,她總會和他們一起深入解讀教材,仔細研究學情,進行教學方案的預設,反復琢磨,直到滿意為止。如果參賽,更是全力以赴,合力磨課,爭取最好成績。在她的指導下,區域內城鄉多名青年教師分別獲得省、市、區級數學優質課一等獎......獲省優質課一等獎的黃老師至今難忘備賽場景:“崔老師帶著我們仔細推敲教學預案,每個細節都要反復校準。她總能在眼神交匯時讀懂我的困惑,一個手勢就能讓我找到課堂節奏。”
城鄉守望,架設均衡虹橋
對黨和國家關于教師交流輪崗號召的積極響應,曾經深深埋下的支教情結和對鄉村孩子教育的關注,又促使她在多年后主動申請調往地處鄉村的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六安學校。
在灑滿陽光的鄉村課堂里,崔曼曼始終踐行著最樸素的教育哲學。面對總是慢一拍的孩子,不急不躁,等待他的每一次發言;面對羞怯躲閃的孩子,熱情鼓勵,夸獎他的每一次勇敢表現。課間,當孩子滿手泥巴捉來蟲子,開心地和她談起蟲子的種種,她微笑傾聽,并鼓勵他去查閱資料,做生物小博士講給同學們聽。當留守學生小雨因思念父母沉默寡言時,她和她約定打“悄悄話”電話疏解心情。男孩小錦入學半年后還總是坐不住,她和家長積極溝通,建議孩子在暑假每天堅持5分鐘靜坐正念練習,如今小錦不僅自控力加強,還成為了班級里品學兼優的領頭雁。“孩子回家總興奮地模仿您上課的樣子”,家長們的真摯反饋,成為“教育無小事”的最佳注腳。
在這里,崔曼曼是城鄉教研革新的踐行者。她引入城區優質資源,將城區教研經驗與鄉村實際有機融合,定期組織并主持各類教研活動,組織集體備課、課題研究會、名師工作室主題研修等活動,為學校教師提供交流學習、共同成長的平臺。為打破城鄉教研壁壘,崔老師創建“教研云客廳”,以省級課題為抓手,每2周組織城鄉教師開展云端共研。她發起組際共建活動,以骨干教師資源帶動青年教師、城區教師資源輻射鄉村課堂,搭建起區域小學數學教研“共享樞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跨校流動與再生。
在這里,崔曼曼引領同伴開展鄉村教育創新實踐。比如針對一年級新生設計的“華六幼小銜接課程”,其中包括“入學準備、我愛我的新學校、華師六安校園禮、華六娃會交往、華六娃會學習”等豐富多彩的內容,讓幼小銜接更科學,新生適應更從容。通過“華六娃會交往”等五維課程,把“雙減”要求的“入學適應期”轉化為鄉村孩子的快樂起跑線。依據新課標開發的“數學+”跨學科項目,“玩七巧板,增新智慧”“時間藏在哪里”等,促使孩子們有機會跨越學科邊界去整體認識世界。這些創新實踐真正實現了“用學科聯動打破認知壁壘,讓知識建構走向生命成長”的教育愿景。
如今,崔曼曼依然在書寫著她的四季教育詩篇。那些悄然改變的生命軌跡,那些薪火相傳的教育理想,都在訴說著一個樸素而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教育,從來都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
書記點評:
崔曼曼老師深耕小學數學課堂,善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情境化,形成了“趣、實、活、新”的獨特教學風格;她始終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需求,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學生的未來;她始終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通過示范課、專題講座、課題指導等方式,帶動了一大批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最美教師”的深刻內涵——既有精湛的專業能力,又有崇高的教育情懷。
她是一面旗幟,是學校教師團隊的杰出代表。她的教育成就,是個人不懈奮斗的結果,也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生動體現;她的專業精神、創新意識和奉獻品格,值得全體教師學習。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六安學校黨支部書記張云浩
通訊員 邵行雨 安徽青年報 安青網記者 韋玉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