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地下管網的“聽診師”
4月23日,在合肥市黃山路的一處路段,張楊在驕陽下對城市供水管道進行常態化巡檢。
4月23日,在合肥市興園小區北區,張楊(右)和聽漏隊隊員通過電子聽漏儀器和手機端漏失在線監測平臺判斷漏水點。
4月23日,在合肥市黃山路的一處路段,張楊(右)和聽漏隊隊員通過余氯檢測發現附近有漏水點。
4月23日,在合肥水務集團供水搶修(服務)中心,張楊通過管網漏失在線監測系統電子大屏查看城市漏水點情況。
4月23日,在合肥市黃山路的一處路段,合肥水務集團聽漏隊隊長張楊和同事通過手機端漏失在線監測平臺判斷漏水點。這座城市的地下,隱藏著一張龐大的供水管網,如同城市的“生命線”。合肥水務集團搶修(服務)中心“雷鋒精神”聽漏隊隊長張楊,就是守護這條“生命線”的一位“90后”青年。
凌晨時分,當城市沉入夢鄉,張楊的“聽診”工作才剛剛開始。他手持聽漏儀,穿梭于街頭巷尾,耳畔是地下管網細微的流水聲。“每一處異常聲響,都可能是管道漏水的信號。”張楊說。從事聽漏工作以來,他和團隊累計精準檢出漏點10545處,節約水量約10904萬噸,為城市安全筑起一道隱形屏障。
傳統聽漏依賴經驗傳承,除此之外,張楊還致力于用科技助力行業發展。面對管網老化難題,他運用“管道哨兵”系統,將AI算法嵌入傳感器網絡,實現24小時噪聲監測;面對傳統檢漏受管材、埋深等因素限制,他引入衛星探漏技術,利用長波段雷達衛星數據,開創“太空+地面”聯動的檢漏新模式......“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為解決問題而生。”張楊帶領團隊攻克20余處大口徑疑難漏點,5項成果獲省級合理化建議獎,更斬獲多項專利。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讓整個行業發光。”張楊的格局遠不止于個人榮譽。2023年,他奪得全國城鎮供水排水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冠軍;2024年,他化身技術專家,在全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備戰中毫無保留地分享比賽經驗,助力合肥水務集團選手何子航、王維分獲一、二等獎,斬獲安徽唯一金牌,實現從“一人奪冠”到“團隊領跑”的跨越。他主持建設安徽省首個集搶修、聽漏、閥門作業于一體的綜合實訓基地,該基地已接待全國同行水務企業培訓、參觀40余次,組織實操培訓數千人。如今,這里已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孵化器”。
穿上工裝,他是嚴謹的“聽診師”;換上志愿服,他是溫暖的“雷鋒傳人”。張楊帶領聽漏隊義務檢漏263次,為社區、企業提供免費服務,收到表揚信、錦旗等嘉獎50余次;與“中國好人”劉寧結對幫扶,為山區兒童捐贈衣物,獲《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點贊報道。中高考期間,他帶著隊員送清涼、保供水;社區里,他普及節水知識,播撒綠色理念......“雷鋒精神,就是把‘小事情’做到極致。”他說。
2025年4月28日,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張楊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這位“90后”青年,用雙耳傾聽地下暗流,以匠心破解行業難題,用創新推動技術變革,更以奉獻傳遞溫暖。從一名普通聽漏工到全國行業冠軍,從“一個人的堅守”到“一群人的傳承”,張楊用青春與汗水詮釋了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深刻內涵。記者 王蘭蘭 攝影報道
李小莉:精密模具上的“雕刻師”
4月24日,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鋁合金車間,李小莉(左)和同事正在巡檢雙工位旋轉焊接機器人焊接發動機支撐梁情況。
4月24日,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鋁合金車間,李小莉在抽查鋁合金儲氣筒端蓋螺母焊接情況。
4月24日,在肥東縣勞模工匠展示館,李小莉(右)給肥東一中的學生介紹勞模風采,傳遞工匠精神,在學子們心中播下奮斗的種子。
4月24日,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電泳車間,李小莉(右)指導裝配班組的同事把兩個分開的產品組裝固定在一起。
4月24日,在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鋁合金車間,李小莉和同事正在巡檢雙工位旋轉焊接機器人焊接發動機支撐梁情況。從農家打工妹到技術革新先鋒,從車間“領頭雁”到公益踐行者,李小莉用多年堅守詮釋了新時代勞模精神,以“毫厘之間見匠心”的執著,書寫了產業工人的奮進篇章。
1971年,李小莉出生在安徽一個山村。1990年,20歲的她進入合肥一家機械廠當刨工。面對技術門檻高、男性居多的崗位,她白天跟師學藝,夜晚獨守車間鉆研,僅用3個月便掌握核心技能,成為廠里唯一女刨工。1993年,她獨自南下,在廈門同安金鵬人造花公司深鉆模具維修技術,維修出來的產品與設計圖紙吻合度極高,成為全廠2000余名職工中唯一會操作刨工機器的女技術能手。這份“不服輸”的拼勁,助力她日后攻克汽車零部件制造難題。
2006年,李小莉入職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19年來,她在豐華公司歷任金工車間主任、生產部部長,經歷鉚接、沖壓、油箱、電泳等多個職位調度。雖然崗位在變,但她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卻一直未變。面對模具維修延誤生產的痛點,她主動請纓,大大降低外委維修成本;發現產品加工誤差高達30mm的隱患后,她制定公差標準與考核制度,帶領團隊將誤差壓縮至2mm以內;她帶領團隊研發鋁合金類產品,推動企業輕量化轉型。2007年,她僅用兩天時間自制沖壓車間急需工裝,節省采購費近萬元。2019年,她牽頭組建勞模創新工作室。從鐵儲氣筒升級到鎂鋁合金側防護架,她參與的應用項目被評為安徽省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
“技術要傳幫帶,才能生生不息。”李小莉擔任車間主任期間,首創計件工資制,優化生產流程,提高員工生產效率,為公司一年節約了20萬元費用。她結對幫扶,手把手培養出侯學勇、趙楊靜等技術骨干;作為技術顧問,她指導的鋁合金班組獲評肥東縣“工人先鋒號”。她用行動詮釋了傾囊相授傳幫帶的勞模精神。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年任職期間,李小莉扎根一線調研,寫下8本履職筆記,倡導種植牙治療費用納入醫保、春節假期延長等建議落地。她牽頭成立安徽首個縣級“勞模(工匠)愛心志愿服務隊”,累計開展公益活動300余場:新冠疫情期間帶隊為上海閔行區捐贈3.4萬余斤蔬菜,抗洪救災中帶頭捐款捐物,結對幫扶困境學子、慰問抗美援朝老戰士及“因病致貧”的困難職工。她說:“工匠精神不僅要做精產品,更要踐行為民的初心。”
2025年4月28日,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李小莉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這位從江淮分水嶺走出的女技術能手,正以勞模之名,點亮中國制造的璀璨星光。記者 王蘭蘭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