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東山:對話館藏經典《侍女牽獅圖》 探尋技藝傳承新徑
——產品中心負責人張建輝于田博物館訪珍記
在于田博物館的玉器珍品展廳內,玉出東山產品中心負責人張建輝駐足在一件名為《侍女牽獅圖》的館藏玉雕前,向隨行團隊細致講解這件時代珍品的工藝精髓。作為上世紀80年代國營玉石礦與北京玉器廠聯營合作的典范之作,這件凝聚著老一輩匠人智慧的精品,正引發當代玉雕從業者對技藝傳承的深度思考。
1980年代后期,隨著行業體制改革,國營玉石礦與北京玉器廠開啟最后階段的聯營合作。彼時,北京玉器廠特選阿拉瑪斯礦脈優質玉料,由頂尖匠人團隊歷時數月創作《侍女牽獅圖》,贈予合作方作為時代紀念。這件集圓雕、鏤空、活鏈工藝于一身的作品,至今仍被視作傳統玉雕技藝的里程碑。
"這不是簡單的擺件,而是一本立體的工藝教科書。"張建輝指著展柜中瑩潤生輝的白玉雕件說道。作品中侍女衣帶當風、獅獸昂首闊步的造型氣韻,特別是從整塊玉料中雕琢出的環環相扣活鏈,無聲訴說著那個純手工時代匠人們"以心運刀"的執著。
在現場研讀中,張建輝著重解析了三大傳統技藝:
1. 整體構思:依據玉料天然形態,巧妙布局侍女與獅獸的空間關系;
2. 活鏈工藝:所有鏈環均由整料雕出,雕刻時需持續調整力度以防玉料崩裂;
3. 細節把控:侍女發絲、獅身鬃毛等細部處理,展現"粗獷中見精微"的美學平衡。
"最令人震撼的是鏈條與主體的連接處。"隨行技術員觀察到,活鏈與侍女手腕、獅頸銜接處渾然天成,毫無后期拼接痕跡,"這種一氣呵成的創作,需要雕刻前就精準計算玉料承重與結構應力"。
面對《侍女牽獅圖》旁標注的"制作周期逾半年"的記錄,張建輝感慨:"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依然要求重要作品必須留有'手工生長'的時間。就像這件作品的活鏈,機械加工或許更快,但永遠復制不出手工雕琢的氣韻流動。"
"真正的傳承不是復制,而是理解經典背后的創作邏輯。"張建輝在于田博物館留言簿上寫道。其團隊正在研發的"新活鏈工藝",既保留手工雕琢的核心技法,又通過現代輔助工具提升成品率,讓傳統絕技得以延續。
當《侍女牽獅圖》的環鏈在展柜中泛著溫潤光澤,玻璃上映照出的不僅是四十年前的匠人身影,更有當代守藝人凝神思索的面龐。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揭示著行業發展的真諦:技藝傳承從不在博物館的展柜里完成,而在每一代匠人對手中刻刀的鄭重握緊中生生不息。
以古為師,以新為徑。玉出東山將繼續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匠藝篇章。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