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堅持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導向,把實踐育人作為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的關鍵舉措,依托“返家鄉”社會實踐、“三下鄉”社會實踐、社區實踐三大載體,著力構建“三位一體”實踐育人長效機制,打造全年不落幕的社會實踐場域,形成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聯動、師生共同參與的實踐育人新范式。每年1.3萬余名學生組建600余支實踐團隊利用寒暑假赴全國3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0余個市州行政區的550余個區縣開展社會實踐,7萬余人次就近就便赴社區開展實踐,營造了“人人想參與、人人能參與、人人都收獲”的濃郁實踐育人氛圍。
聚焦五育并舉目標,高位部署推動社會實踐教育
一是強化思想認識,認真落實實踐育人的重要要求。學校加強對“三下鄉”社會實踐指導,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利用暑期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穩步推進“返家鄉”社會實踐,引導大學生在返鄉實踐中了解國情、感知社會、熱愛家鄉、服務群眾。持續探索社區實踐,組織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寒暑假就近就便向城鄉社區、青年之家報到,開展社會治理、課后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探索形成“三下鄉”、“返家鄉”、社區實踐“三位一體”實踐育人機制,使社會實踐真正成為“校園+社會”聯合育人的核心載體,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經風雨、見世面、受鍛煉、長才干,樹立起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
“三下鄉”“返家鄉”、社區實踐“三位一體”社會實踐模式
二是加強統籌謀劃,全方位夯實社會實踐工作基礎。學校堅持規范化組織、模塊化組團、項目化運行、長效化管理,打通校內外渠道,多方爭取社會資源,每年支持社會實踐活動經費近200萬元。每年專題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校黨委書記出席出征儀式并為實踐團隊授旗,校領導前往一線慰問實踐團隊師生。注重全員育人,學院領導班子帶頭、專業教師踴躍參與,共同與政工干部、校外單位業務指導員擔任社會實踐導師,搭建起多層次導師梯隊。定期舉辦各級安全教育培訓會,制定系列安全應急預案,全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等,為學生安全出行、安全實踐提供保障。
立足學生發展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實踐項目平臺
一是強化思想引領,多舉措豐富社會實踐工作內涵。聚焦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優化實踐板塊設計,不斷豐富實踐內容形式。近年來結合“黨史學習”“鄉村振興”“青年擔當”等重大熱點問題,謀劃實踐主題和思路,科學設計活動內容,根據“按需立項,據項組團”原則,形成國家、省、校、院四級實踐育人項目架構。依托“揚帆計劃”“百企千崗”等項目助推青年學生將社會實踐與職業發展相結合、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所學,增長知識見識,提高社會化能力。大力推動校地合作,設立“社區實踐”專項,與傳統式“三下鄉”社會實踐優勢互補、協同互利,建立實踐分層實施體系,設計覆蓋不同年級的社區實踐育人內容,實現人才向社區引流,拓寬了社會實踐的新思路、新載體。
二是搭建載體平臺,融匯校內外資源建設系列實踐基地。制定實踐育人基地建設規范,整合校內外社會實踐基地,探索校地共建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打造場景化社會實踐活動校地聯動共同體。依托合肥、宣城多個主城區,實現與55個街道、288個社區全覆蓋結對,并輻射周邊縣區全面開展校地共建。此外,與全國鄉鎮、農村、學校等地合作掛牌實踐基地234處。深度對接實踐地需求,采用“地方出榜、學生揭榜”方式開發培育長期性、沉浸式、交互式的實踐項目,多方聯合構建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的特有場景。
與合肥經開區、瑤海區、包河區簽約建立第二課堂教育實踐示范基地
注重評價成果運用,有效激發實踐參與內生動力
一是開發智慧化平臺,科學構建社會實踐活動評價體系。依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開發社會實踐數字化智慧平臺系統,對實踐活動立項、實施過程、實踐成果進行客觀記錄和科學評價,每年累計產生2萬余次實踐記錄,實現對學生參與實踐的動態檢測和精準畫像。同時,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次數、實施級別、成果成效等作為學生綜合測評、評獎評優、推優入黨、就業能力評估等重要參考要素,將實踐活動開展情況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成績單放入個人畢業檔案,成為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參考材料。將教師指導社會實踐納入年度績效考評,激發了師生指導和參與社會實踐的內驅力。
二是強化凝練總結,多角度突出實踐成果價值應用。通過“實踐歸來話成長”、“斛兵青年說”、大學生實踐宣講團等方式,每年開展宣講交流50余場次,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每年形成調研報告、問題方案、咨政報告、文學作品、視頻圖集等優質成果5000余件,實踐團隊、個人事跡等獲各級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千余次。指導學生將課程論文、畢業設計、科技競賽、專利申報等與實踐項目有機融合,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成果共享和轉化機制。對優秀社會實踐作品進行持續培育、孵化形成優質項目,與“挑戰杯”“互聯網+”等重大賽事有機結合并屢獲佳績,實現“一個活動,多重收益”。
社會實踐與教學、科研、創新創業有機結合
學校探索形成的“三下鄉”、“返家鄉”、社區實踐“三位一體”社會實踐模式取得顯著的工作實效,受到教育主管部門、上級團組織及社會的充分肯定,受到各地縣區、鄉鎮等實踐單位的高度贊譽。學校連續多年榮獲“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獲評2021年度、2022年度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表揚單位”,5篇報告獲評全國“三下鄉”、“返家鄉”優秀調研報告,2個項目獲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近三年獲評“優秀實踐個人”“優秀實踐團隊”等省級及以上表彰70項。出版《大學生第二課堂指南》《大學生第二課堂導引》《行走的青春—大學生社會實踐微小說作品集》等教材、書籍。工作做法及案例多次被主流媒體和官方平臺報道。
出版《行走的青春—大學生社會實踐微小說作品集》
出版《大學生第二課堂指南》和《大學生第二課堂導引》
責任編輯:李志慧